|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特色产业助力民族乡村振兴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特色产业助力民族乡村振兴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5/11 8:49:5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酥瓜大棚里暖流涌动,空气中弥漫着的阵阵瓜香让人神清气爽。

5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的淮南市赛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访时,工人们正在忙着将新采摘的酥瓜装箱外运,一箱箱清香四溢的酥瓜让工人们脸上笑开了花。

将一枚枚酥瓜整齐地码放到转运箱里,年近七旬的大洼民族村村民黄孝林告诉记者:“俺年龄大了,在基地里干点杂活,每个月有近2000块钱的工资,加上种庄稼、光伏发电等其他收入,俺现在每年有1万多块钱的固定收入,俺很满足,俺已经脱贫了。”

“我们公司的酥瓜生产基地占地面积是20亩,建有20个标准化日光大棚,年产酥瓜在8万斤左右,按照目前酥瓜市场批发价三块钱一斤计算,今年酥瓜生产的毛收入可达到24万元。”赛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正一边忙着采摘酥瓜,一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我们公司常年聘用了5名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平均每个月每个人的工资在2000块钱左右。目前酥瓜生产效益很不错,我准备今后再扩建20个标准化大棚,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到我们公司酥瓜生产中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增收。”

“我们基地每年的双孢菇产量在1200吨左右,销售额近800万元,带动了周边数十户群众在基地务工就业。”在孤堆回族乡双孢菇基地采访时,基地负责人杨宪永正在忙着为下一阶段食用菌生产准备原材料:“我们发展双孢菇产业有四五年了,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双孢菇产业,是为了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让乡村更快地富起来、美起来。”

民族乡里走一走、看一看,处处产业兴旺的场景让人精神振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孤堆回族乡在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态势,切实发挥好农业产业“压舱石”作用的同时,该乡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力扶持海悦粮油公司、江永双孢菇基地发展,鼓励支持许桥村保乐稻虾混养、大洼村豆虫养殖和艾草种植、杨镇村和杨岗村泥鳅养殖、孤堆永泰草坪种植等特色农业项目做大做强,积极打造了产业新亮点,并广泛吸纳农民兄弟参与特色产业生产,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截至2019年底,我们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完成脱贫。”采访中,孤堆回族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产业升级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必然要求。脱贫攻坚期间,我们民族乡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积极争取和整合各项资金,我们民族乡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现有产业发展格局,把扶贫产业纳入到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重点在育强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多功能开发上着力,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兴旺’,打造产业亮点,加快农民增收,加速乡村振兴。”(记者 苏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