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攻坚路上 足音铿锵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攻坚路上 足音铿锵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4/26 9:06: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人才决胜脱贫攻坚侧记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狠抓工作落实,积极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为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育成“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积极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

先后出台《淮南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推进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二十条”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人才智力支持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若干措施》等制度性文件,分别制定29条引才优惠政策、20条人才发展计划和12条激励措施,紧紧围绕促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引进200余名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引进了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领衔的4名甘蓝培育种植人才团队,选育引进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得到转化推广,以“最强大脑”促进脱贫攻坚。为适应脱贫攻坚形势需要,选派162支扶贫工作队驻村到岗扶贫。各工作队认真落实产业、教育、健康等各项扶贫政策,发挥各自优势,为各类基层人才和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等支持,基层人才扶贫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保障。近3年来,招聘70名“三支一扶”人员、86 名大学生村官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有效缓解贫困镇、村人才紧缺情况。

搭起“大舞台”,唱响“好声音”,大力搭建人才在一线干事创业平台

依托“农业科技110”工程,选派省、市、县三级来自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的农业科技特派员投身脱贫攻坚,常年为贫困户和基层专技人才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新技术200余项,引进新优品种259个;帮助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服务“田博士”和农村科技创新“土专家”,累计培训农民技术员900余人;转化技术成果20多项,直接带动农业产业增值4400万元。围绕旅游、生态农业等乡村特色产业,按照“项目+人才”模式,遴选设立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根据层次一次性给予0.5万元至2万元不等的建设经费。

当好“店小二”,做好“知心人”,全心助力人才在脱贫攻坚一线坚守

主动跟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工作制度,解决联系对象生产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回乡“归巢”计划、素质提升计划,完善联动发展机制,支持和激励乡村企业家人才干事创业。2018年以来,共推荐12人参加省级示范培训班,全市范围内遴选掌握乡村企业家人才105人、上报省68人。结合干部教育工作培训涉及贫困地区乡村企业家人才120余人、新型职业农民29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36人次,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认真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1548人,培训贫困劳动者1434人。落实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职称评审办法,对于组织选派从事扶贫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扶贫期间除以考代评系列外,申报中高级职称论文减少要求,且业绩、奖项等条件可降低一个层次。定期组织人才参加健康体检、国情研修、休假疗养,提升人才政治荣誉感,鼓舞人才决胜脱贫志。(通讯员 淮人才 记者 李东华)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