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人生贵在知取舍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人生贵在知取舍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2/13 10:16: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子》“弃其余鱼”的道家智慧与精神

“弃其余鱼”是出自《淮南子·齐俗》中的成语,也是一个与中国道家先贤庄子有关的历史文化典故。

《齐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庄子的好朋友魏国的相国惠施途经“孟诸”这个地方,队伍前呼后拥,“从车百乘”,好不煊赫威风。庄子看到后,却深不以为然,故意将自己碗中没有吃完的鱼倒掉,以示对这位爱慕虚荣,浮华不足的朋友的讽刺和批评。

《齐俗》中记载的这则庄、惠故事,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也有提及。无论是早出的《淮南子》,还是后有的《颜氏家训》,在使用“弃其余鱼”的成语典故时,都意在比喻为人应该节欲知足,而非贪心不止。

从“弃其余鱼”中,我们实际上能够感悟到深刻的道家人生智慧与精神,因为它不仅告诉我们,人生要能知取舍、守本心、善处世,而且也警示我们世俗物欲无有止尽,如若不知反省,只会丧性失情,迷心不返,变为浮华物欲的奴隶,找不到自己人生真正的快乐和意义所在。

庄子和惠施是极好的朋友,都极富辩才,平生交往颇多,二人之间也有相知相得之谊。但惠施长期从事政治活动,身为魏国的高官,功名利禄之心很重,虽然能与庄子这样的布衣之士相交游,但毕竟人生理念及生存环境有着很大差异。因此,惠施与庄子之间在精神层次存在一定的距离,二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目标与状态迥然不同。

在庄子看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有道之士必然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对世俗的富贵功名有着超脱性的彻悟与放弃,不再将其看作是人生真正追求的价值目标。相反,有道之士深刻懂得老子所言:“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哲理,能够不“以物为事”,最大程度上节制欲望,淬弃浅薄的虚荣之心,将自己身心的善待畅适视为最根本的人生价值理念与追求。庄子之所以会“弃其余鱼”,并非是出于狭隘的嫉妒心理,羡慕朋友的权势地位、荣华声威,而是在内心深处表达出一种深刻的“不认同”,叹息朋友仍然在精神上局限于贪恋物欲、心迷利禄的人生困境,身在其中而不知反省和解脱,如此以往,只能是身为“悲人”,难逃为人之“累”。

庄子认为,人生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我身心的自在解脱,而非世俗的“富贵寿善”“身安厚味”“美服好色声音”。如果人们只知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这些物欲化、功利化的外在享受上,那必然是“苦深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的消极状态,导致身心疲累,无法轻松自适,获得真正的精神愉悦。因此,“从车百乘”的惠施,在好友庄子眼中,虽然看似享受到了物欲化的“俗乐”,但他却根本体验不到来自人生内在需求的精神“至乐”。

“弃其余鱼”,庄子所“弃”的不是“鱼”,而是“余”!身为现实世界中的普通生命个体,庄子也无法摆脱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同样需要解决自身的衣食住行问题。但是,庄子深刻地明白:过度贪慕追求那些超出于自身生存需求的外在物欲,最终只会“异化”自我的精神生命,将自己变为“欲壑难填”的物质奴隶。庄子用道家“知足常乐”的智慧与精神为自己的现实处世行为画出了一条理性的“边界”,用“弃”“余”作为根本的人生取舍之道,以此实现精神自由与独立的生命理想。也由此可见,尽管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惠施常与庄子并提而论,实则庄子的人生境界要远高于前者,二者之别犹如“鲲鹏”之于“燕雀”!

庄子曾与惠施还有过“濠梁之辩”的著名公案,这也是一个与“鱼”有关的故事。“濠梁之辩”看似是二人围绕“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论辩游戏,但如深入思之,却可发现:惠施所说庄子“非鱼而不知鱼”的看法,真正意义上反映出他与后者精神层次与境界的差异性!因为庄子讨论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命题或逻辑议题,而是他所信仰与坚守的道家人生理念。如果没有“弃其余鱼”的“知足”智慧,庄子又如何能与濠梁之“鱼”实现天人合一、人鱼相融的自然“物化”境界呢?只有不著于物、不迷其心的有道之士,方能与“万物”为友,体会到一种超脱性的精神快乐,获得源于“磅礴万物以为一”的价值充实感。

我们今天重新玩味《淮南子·齐俗》中“弃其余鱼”的成语典故,从中既能感悟到庄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先贤明悟人生、善于取舍的智慧所在,也能在千载之下,依然感受到他们素洁自守、洒脱不俗的人生风采!这实在是令人不由心生钦慕之意……(高旭)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