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感受乡村巨变 感恩伟大时代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感受乡村巨变 感恩伟大时代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9/25 10:04:0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适逢周末,我回到老家乡下。清晨,徜徉在田间地头,我贪婪地呼吸着夹杂着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望着如绿色地毯般的秧田,一身疲倦顿时全消。我紧走几步来到稻田中间的田埂上,置身在偌大的一片绿色之中,想好好欣赏一下这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绿色画卷。

我从小生长在乡下,对水稻、麦子这些农作物自然再熟悉不过,之所以说对其陌生,那是因为自从参加工作后,我就再没有下过地干过农活,也再没有近距离与这些农作物打交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限,农民们大都靠一亩三分地过活,插秧、割稻、种麦、收麦等农活,对我们这些80后的农村孩子来说,大都干过。看着这长势喜人的秧苗,我想起了30余年前栽秧的情景,首先要把田地整好,用牛犁田、耙田、放水,然后到秧田里,坐在秧马上拔秧、扎秧、挑秧、甩秧把子,在做好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才能开始插秧。

在插秧季节,还在上学的我利用节假日帮大人们插秧。挽起裤腿,赤脚下到水田中,拆开捆秧的麦草或是稻草绳,左手拿着一大把秧苗,右手拿着一根,弯下身子,把秧苗插到手臂长范围内的泥土里,然后退步继续插秧,就这样一直退到田尾,再从田头开始,直到一块田栽完,再跑到另一块田继续。这时,我就想到课本上学到的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让我终生牢记勤俭节约、爱惜粮食。

就这样,一个插秧季节过去后,在农民们的精心呵护下,秧苗逐渐长大,由绿到青,由青到黄,直到成熟收获,饱满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在提高,农民们纷纷购置了东方红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代替了过去用牛耕作、用架子车拉运农作物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减轻了劳动力付出,加之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农民们收成更好了,生活水平更高了,干劲也更足了。

进入2000年,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开始迈向现代化,同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全部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落实,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土地整治让高低不平的田块连成一片,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农机购置补贴让机械化程度低的农业装备结构得到改变,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农田水利建设让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明显改观,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及灌溉用水利用率……

时下,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加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硬化了、生活用水干净了、住房条件改善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更加幸福,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我的家乡正谱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在我们镇上的农民体育文化广场上,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跳起了广场舞,正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祝福我们美好的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改革开放40年,作为农民子弟我见证变化,感受发展,深有体会,我们每位中华儿女都应感恩党,感恩伟大祖国,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舒通)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