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又闻秋螂叫三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又闻秋螂叫三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9/5 10:00:0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秋螂叫三声。穷汉子嚇一惊”。五十年代初出生在农村的我,从小就不知听身边的大人们讲过多少遍这句话。当时并不完全明白这句话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了解到,秋螂,有的人叫做“秋凉子”,就是一种在树丛中深藏不露的类似知了的东西。其实,它又不是知了。它的体型略小于知了,会飞,鸣叫起来声音的高度绝不亚于知了,但比知了的叫声更悦耳一些,是有高低起伏的,不像知了叫起来就是刺耳的直腔。听到了秋螂的鸣叫,预示着萧条肃杀秋季来临,距离寒冷的冬天就不远了,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悲戚与伤怜之感。

秋螂的登场,是在知了隐退之后的八、九月份,这时天气转凉,正是应了那句老话:一场秋雨一场寒。古人就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农村,还是非常贫穷落后的。在农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大家都很难得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鞋袜、书包等,很多大人会为全家人的生计发愁。

那时,我的母亲是当地一家服装厂的负责人,她的裁缝技术可是远近闻名的。我们兄妹们的衣服都是她老人家亲手缝制的,包括帽子、手套、书包等。即便是破了的裤褂,经她手一缝补,就成了令人眼馋的点缀;旧了的衣服,经过修改,也能很合身的再次利用,不是内行人几乎看不出来。

进入六十年代,读完小学升入初中的我参加了宣传队。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家都以有一身真正的军装为荣,实在弄不到的,扯来几尺白洋布送到染坊店染成军绿色,再请裁缝师裁剪、缝制,穿在身上,扎上腰带,登上舞台,心里不知有多美。因为我有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母亲,身上的“行头”自然不会落伍于他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后,广大城乡居民的日子都好了起来。而农村人的居住、穿着、餐饮、出行等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农村人的居住环境、生活水平的提高,令很多城里人羡慕与向往。一些有条件的城里人都设法在乡下买房子或者宅基地建房,乐意去过那种远离闹市,清心寡欲的田园生活。而庄户人家再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农村人而自卑。他们享受着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种地再也不用完公粮、交地亩税;孩子上小学、初中享受完全免费入学,特困户、伤残者还能按新规享受国家补贴;有人生病了,国内再大的医院也能看得起了,因为他们都有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像从前,谁生了大病、重病,只能在家等死。我认识一户农家的孙子还不到十岁,被查出心肌先天缺损,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和活动,一家几代人愁得不得了。后来经人指点,通过网上挂号,去了上海一家大医院,顺利地为孩子做了手术,国家给报销了多半医疗费用。笼罩在一家人心头上的乌云瞬间散尽。现在孩子健康如常,已经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了。

至于人们的服装穿戴,再也没有了五、六十年代的寒酸窘态了。几乎找不到谁家还会等衣服穿破了、旧了才去更换、也没有谁无论什么季节都是那一身衣服。那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更不用说了,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只要觉得衣着不再新潮,立马更换。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再也没有人担心被热着、冻着了,家家都有空调、风扇、取暖器。即使滴水成冰的大冬天,也没有几个人像从前那样穿着肥大臃肿的棉裤、棉袄了,都被那些保暖性能很好的新潮服装替代了。

可想而知,还有谁会担心秋螂“叫三声”?怕是它喊破了嗓子,也没有人去理会它了。(淮上老骥)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