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淮南虫地质遗迹亟待保护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淮南虫地质遗迹亟待保护
【字体: 】 发布时间:2008/3/26 0:22:1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虫”化石的发现把达尔文《物种起源》关于生命起源不足6亿年的提法向前推进了2亿多年。与“淮南虫”相关的各种遗迹都是十分宝贵的,3月24日,八公山区旅游局局长沈维敢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册《“淮南虫”地质遗迹保护方案》,八公山区正在着手对八公山内的“淮南虫”化石进行科学的保护,让淮南虫这一国宝级的化石遗迹展现自己应有的科学、旅游价值。

      据了解,在我市八公山中已发现宏观藻类、蠕虫类和分类未定的生物碳化膜化石簇群,以蠕虫类即“淮南虫”的发现意义最为重大。“淮南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细胞生物,是1962年发现、1979年命名为“淮南生物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八公山区旅游局局长沈维敢告诉记者:人类是三胚层细胞结构生物,五脏六腑为内层,肌肉血管为中层,皮肤毛发为外层。

     “淮南虫”也是三胚层细胞结构生物,只不过甚为简单。从细胞学的角度来说,“淮南虫”与人类的发育有相同之处。在“淮南虫”出现之后,动物逐渐从无脊椎形态进化为有脊椎形态,先是在海里生长,后来爬上了岸。美、英、德等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淮南八公山下实地考察研究,确定“淮南生物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淮南虫”早在7.4亿年以前已经形成。多细胞生物的化石,过去曾在澳大利亚埃迪卡拉5.4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发现,“淮南虫”所在的岩层结构,早在7.4亿年以前已经形成。因此国际古生物学界有充分的依据认定,“淮南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细胞生物。

      八公山下的南塘“淮南虫”遗迹化石保护区处在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范围之内,这处化石是“淮南虫”的爬行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也是特有的旅游景点。然而记者到访时发现,近60米铁护栏几乎全被盗光,只剩下几扇,保护区里杂草丛生,靠近西侧一块裸露在外的化石上,明显看到有“淮南虫”的爬行迹。记者注意到这处化石边缘已风化,地上有许多风化脱落的化石碎块,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处化石约有近1米宽风化松动脱落,因为保护区铁护栏被人盗走后,路人就能随意进入保护区,许多路过此处的孩子不懂保护,就伸手掰掉风化的化石玩,现在已缺失约有一人高、1米宽、半尺厚一块化石遗迹,如果不再加以保护,天长日久,这处宝贵化石将会从地球上消失。沈维敢痛心地告诉记者:“淮南虫化石是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政府已经发现化石遗迹遭到破坏,保护措施已经开始实施,希望到访的游客、路人增强对淮南虫化石的保护意识。”

      记者从八公山区旅游局了解到,在去年10月,八公山区委托省规划设计院设计了3套《“淮南虫”地质遗迹保护方案》。八公山区旅游部门已经选出一套方案进行实施,该保护方案中将“淮南虫”地质遗迹建成轻钢汉瓦结构的参观保护廊,下设排水沟。为了与景区风景协调,还将建立一个值班房,将增派专人对“淮南虫”地质遗迹进行守护。此外,八公山区还将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以争取更多的资金对“淮南虫”地质遗迹进行保护。

(本报记者 曹 隆)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