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寄情翰墨 笔耕不辍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寄情翰墨 笔耕不辍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4/30 9:58:2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0多年前,我在杭州当兵时,爱上了书法,那时我的月薪很少,购买笔墨纸砚花销挺大,实在没有办法只有写信向家里求援,好在父亲还是挺支持的,只要开口,他从来没让我为难。虽然有了父亲的鼎力支持,但我还是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不敢铺张浪费,除了笔墨、字帖这些必须品不得不自掏腰包外,日常用的纸张我只能用旧报纸代替了,这样就节约了很大一部分开支。好在那时我在司令部工作,机关各个部门我都熟悉,因此收集了很多旧报纸。那些旧报纸对我来说如同那个年代农村的山芋一样,给了我最初的“营养”。

1982年于浙江省展览馆举行的安徽省书法展在杭州大获好评,为此,书法家蒋北耿在《浙江日报》上撰写“笔雨纷披、墨云璀璨”一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正是从他的文章里我才了解到了安徽的赖少其、李百忍、韩美林、刘子善、刘夜烽、葛介屏、司徒越等书坛名家。这次我为了拜见蒋北耿先生,事先还破例奢侈了一把,专门买了几张毛边纸临了颜体楷书,当我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的习作递给蒋老师请他指点时,不料他脱口而出:“比上次报纸上写得好多了!”他这一说不要紧,陪同我一起去的战友愣住了,直直地瞅了我半天才说话:“好哇,童树根,你小子真能保密,什么时候作品登报了都没告诉我们?”哈哈,这真是天大的误会,蒋老师所说的比报上写得好,并非我的作品登报,而是我以前用旧报纸写的那些习作,之前也曾请他指导过。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我渐渐由旧报纸的书写过渡到毛边纸、元书纸,及至后来的宣纸。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上了陈振濂老师带的书法班,从此开始了系统化的学习。那时的陈老师刚从浙江美院书法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不久,20多岁,凭着一篇毕业论文《尚意书风管窥》而一举成名,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此还专门出版了单行本。他还翻译了《日本书法史》,创作上曾获得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二等奖,成为书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格外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多从美学的角度加以阐述,指导同学如何学会分析笔法、章法和墨法,如何欣赏书法。为了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书法的内涵,提高书法的鉴别能力,陈老师还特地在班里开辟了几堂绘画课,从白描学起,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加强对线条的判断和理解, 这种看似和书法风马牛不相及的训练,其实对书法的学习很有启发意义。由于他善于和同学们交流、沟通,因此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当时我作为一名军人学员,得到了陈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他不仅教导我书法上的知识,对我在做人方面也给予了多方指导,尤其是当他得知我随部队远赴云南边防前线作战的消息后,立马给我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一方面鼓励我努力作战,一方面对我的生活、学习表示了极大地关心和爱护,这封信至今我还珍藏在身边。

在云南参战休整期间,我得以拜见了云南省著名书法家杨向阳。杨老师侃侃而谈,从他小时候的种种经历,一直谈到他如何发愤学习、与命运搏斗的过程。杨老师曾参与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的筹备工作,在云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接触中,让我觉得杨老师身上散发着一股对生活浓浓的爱,对事业的那种执着追求。他告诫我:学书法一定要有恒心,要不怕吃苦,他还当场为我写了一首他自作的诗:淋漓翰墨奋挥毫,书法源流不可抛。读遍名碑心始足,磨穿铁砚艺方高。

多么值得尊崇的一位长者!正是因为有了像杨老师这样的引路人砥砺前行,才使我在书法的道路上坚实地迈进,多年来我从未敢懈怠,虽然清苦,但书法带来的快乐也是不言而喻的,总之一个字:值!(童树根)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