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情系淮王鱼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情系淮王鱼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4/29 8:19: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曾读过一篇写寿县淮王鱼的文章说,“淮王鱼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它仅仅生长在寿县北面淮河中的一段,即从正阳关到黑龙潭的几十公里河段,别处绝无。”觉得此话有些绝对了,此鱼种在千里淮河中生长,不可能固定在某个定点水域,只要有适合的生长环境,它一定会在移动中求得生存。

笔者的家乡在淠河岸边,距淠水入淮口——正阳关十公里左右,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家乡的淠河里,渔民还时常有逮到此种类似鲶鱼的淮王鱼。当年不晓得该鱼的金贵,只知道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甚是好吃。到八十年代,因淠河水遭到严重污染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有人在此河段捕捉到淮王鱼,后来上游污染工厂关闭,淠河水质有所好转,生态略有好转又渔网横河,机船轰鸣捞沙成风。不要说淮王鱼这样的宝贝了,就是其他很多水产物种也难以生存繁衍。

据史料记载:淮王鱼,又名回王鱼、肥王鱼,是淮河名产,以从正阳关至凤台的黑龙潭和峡山口出产的最佳,为鱼中上品。这段淮河的沫河口、黑龙潭、硖山口一带的水深水底多石隙、石缝、洞穴,便于淮王鱼藏身生存,此鱼不仅罕见,而且难以捕捉。又据《寿州志》记载,西汉时,有人把此鱼献给淮南王刘安,他品尝后觉得鲜美可口,便给它取名叫“回黄”,并经常以此鱼宴请宾客,又因该鱼肥美,民间也称为“肥王”。淮南王喜食该鱼的事传到民间后,老百姓便称它淮王鱼了。

淮王鱼形似鲶鱼,呈纺锤形,皮色鲜黄,光滑无鳞,扁嘴阔鳃。一般体重2公斤左右,据说最大的可达20公斤。其烹制方法很多,但以清汤清炖为最上,“奶汁肥王鱼”就是用这种方法烹制的。将鱼去鳃、剖腹去内脏洗干净后,剞上柳叶花刀。锅内放入熟猪油烧热,烹入鸡汤,放入鱼及葱、姜等,用旺火煮成奶汁状,再加上盐、胡椒粉,盛出,撒上香菜即可食用。

记得此鱼味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舅奶奶家食用过!解放前舅奶奶家是船民,从事水上运输,航运在六安至正阳关、寿县一线,后来水上运输凋落,便落户在我们村,虽然上岸了,但打鱼摸虾的习惯还没有完全改变,尤其是我的小表叔,更是我们那一带出了名的“鱼鹰子”。当逮到像淮王鱼这样的美味,一定会请他的大表哥我的父亲去分享的,我也跟着沾了光。我的表叔叫陈善亮,在当年鲍家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淠河里,在一些陡坡峭壁无论水流多湍急,他一个猛子下水,冒出水面一定会有收获,他的“鱼鹰子”绰号由此而来。后来淠水受污染,无鱼可逮,他也随打工潮闯荡上海滩,承包当地鱼塘而致富,现定居上海。前年他回乡祭祖,我们爷俩上淠堤谈往事,他感叹说,淠河依然是淠河,只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河是物非了,现在很少再吃到那时鱼的味道了!

1992年秋,和几位朋友到正阳关,拜访一位朋友,朋友在自家的“饭店”招待了我们,其中有清炖淮王鱼,肉质如豆腐般细嫩味道鲜美,大家赞不绝口。朋友说,听说我们要来,他花了一个礼拜在鱼市上才淘到这唯一一条,是大家有口福。后来在寿县的饭店也品尝过两次清炖淮王鱼,肉质细嫩,但味道远不如先前。后来问之原因,说是人工饲养的,现在,野生的几乎没有了。

听了后,我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失落。也许二者皆有吧!庆幸的是,产于淮河中的这一特产物种因人工饲养技术,使得珍贵物种到保留下来,而不致灭绝。失落的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多少物种失去生存的家园,甚至是物种灭绝。可持续发展应是人类不二的选择。(刘 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