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孙大光的助学情怀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孙大光的助学情怀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4/22 9:07:4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08年4月1日,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题写的“大光小学”牌匾被家乡人们以最高礼遇送往已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孙大光幼年就读的堰口小学,从此堰口小学被更名为“大光小学”。而孙大光品昭日月的光辉名字从此永远留在家乡寿县人民的心中,留在每个景仰他的华夏儿女的心中。

孙大光,字世蔚,世居堰口,童年就读于堰口小学,后在正阳中学、寿县一中学习,三十年代参加革命,戎马倥偬转战南北。生前历任国家交通部部长、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孙大光博通文史,酷爱文物收藏,尤喜名人字画。建国后,全家节衣缩食,精心收藏了一批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987年6月7日,孙大光偕夫人张刚回到阔别50多年的家乡省亲。走进堰口小学,看到学校仍然是草顶土墙破桌椅,年已古稀的孙大光心情十分沉痛。他毅然决定将珍藏的文物和字画,捐给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徽的教育事业。两批捐赠文物的奖金41.2万元和100万元分别捐给了堰口小学、堰口中学和寿县一中、正阳中学兴建教学楼。孙大光亲笔为正阳中学、堰口中学、小学题写了校名。如今在寿春、正阳、堰口三地的学校,当我们看到孙大光为之付出心血的“春晖楼”、“春光楼”、“光华楼”,怎能不为孙大光情系桑梓关心教育的高尚情怀所感动。

堰口中学光华楼高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634平方米,造价72.8万元,孙大光捐赠55万元,差额由堰口镇政府筹措。1998年5月28日启动,1998年12月28日竣工。内设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阅览室和多功能教室。在光华楼前立着两块字迹遒劲的碑铭,一曰记事碑文,一曰功德碑文。其中功德碑文为本邑著名诗家李广嗣先生所作、书家孙子连先生书丹。文曰:

寿州人杰宗孙氏,堰口孙公光其绪。

祖国百年风雨秋,青春意气看吴钩。

为寻真理奔上海,江风猎猎翔沙鸥。

海天龙血玄黄战,千村万落殷血流。

红旗高扬硝烟净,一夜春风满神州。

征袍初卸兴海运,热爱地质展宏猷。

勘山踏破千峰脊,探宝勇掘百尺沟。

力勋早著凌烟阁,风骨堪为众楷模。

春风不染髭髭白,致仕情系桑梓切。

科教兴国关大汁,力倡尊师重庠序。

春晖楼耸众口讴,堰小儿童笑语稠。

八十高龄躬擘划,捐资重见光华楼。

乐育英才老未暇,德泽绵绵惠万家。

故乡耆老钦仰正,喜看满园桃李花。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孙大光同志革命的一生和心系教育、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怀。1998年的春天,孙大光从报上看到一篇报道,得知安徽一部分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大学,心中十分忧虑。他在病床上吩咐老伴:“把家里剩下的那些书画,交给拍卖公司拍卖掉吧!设个助学基金,奖给我的那些安徽籍同乡贫困生。”张刚原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一生情系教育,对大光的提议欣然应允。《九牛图》是孙大光的镇室之宝,也是国宝级艺术精品。女儿劝他,“爸爸,还是别拿去拍卖了吧,李老已经不在了,也好留个纪念。”女儿的话入情入理,但为了家乡青年学子的前程,为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孙大光忍痛割爱,把自己最心爱的珍品献出去了。孙大光的仁风义举,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在孙大光捐建的堰口小学教学楼墙壁上,是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启功的珍贵墨迹:

笔精墨妙推前修,法书名画垂千秋。

历经劫火稀传流,寿州伉俪勤搜求。

朝披暮卷欣忘忧,盈箱溢箧何胜收。

不甘自秘韬椟留,遥为桑梓琼瑶投。

树人之资贻远谋,与众同赏诚嘉猷。

昔人妙迹幸有托,贤无古今堪相俦。

在堰口小学教学楼左侧墙壁上,则是著名书法家司徒越先生书丹的《兴建堰口小学教学楼记》,记录的是孙大光同志第一次捐资兴建堰口小学教学楼的情况:“1987年夏,充实安徽省博物馆文物,孙大光献其珍藏之明清书画真迹,所得酬金悉数捐赠堰口小学用以建造教学楼。同年9月,寿县人民政府组建堰口小学教学楼筹建委员会,聘请寿县设计室绘图设计,寿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楼为两幢,总面积为1442平方米。10月奠基施工。1988年10月落成。”这里司徒越先生没有用笔名,而是以“孙剑鸣”落款,以示对孙大光先生的尊重和钦佩。

堰口出了个孙大光,他以自己奉献的一生,把更多的关爱洒向家乡的教育事业。春晖楼前桃李芬芳,春光楼前书声琅琅。光华楼下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正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的幸福时光,走进又一个教育的春天!(赵鸿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