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行人,别把斑马线当“福利”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行人,别把斑马线当“福利”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4/3 9:46: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俗话说: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

对于不少行人来讲,在道路上原本是“弱势群体”的人,而在城市文明创建中,但凡在斑马线两侧安装监控探头或者有交警执勤的时候,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道路上的“强势群体”。角色的转变让不少人突然“不适应”或者依旧我行我素,于是乎,各种过斑马线的“姿势”让人唏嘘不已:有在斑马线上遇到熟人,停下来聊天的、有心无旁骛慢行慢走对红绿灯视而不见的、还有急停弯腰系鞋带的、低头族玩着手机过斑马线的,甚至还能看到推着自行车停在路中间打电话的……当然,不少行人免不了为了抢几秒钟的时间差而在斑马线飞奔的,全然不顾转弯车道上是否有车经过。且不说当前法律法规没有赋予行人在过斑马线时的各种“权利”,但就从人们的认知来看,上述不少行为本身就十分危险,将自己置身于滚滚车流中,无视斑马线上的红绿灯,将道路变成了自家的“后花园”,闲庭信步于其中。如果说,车不让人是一种不文明行为,那么要反问一句,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甚至不让车,这本身是否也是一种不文明行为?

在《淮南文明十八条》中,第八条是“开车守交规,礼让斑马线”、第十条是“车让人、人快走”、第十二条是“不翻越护栏,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三条中专门针对行人、驾驶人如何走、如何行车才是文明行为做了明确的定义。由此可见,斑马线并非是行人的“福利”“权利”,而是一种文明的约束和道德的底线,甚至是行人本身素质高低的一种体现,更是城市文明的一种缩影。

在我市“创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当下需要由监控探头、交警来实现的“斑马线上的文明”,已自发地变成了人们行车时的日常习惯,在不少路口没有监控探头和交警,很多驾驶人也能斑马线前守住道德的底线,“文明礼让”已然成为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在不少报道中还曾出现,车让小学生,小学生给驾驶人鞠躬敬礼的感人场景;也有车让人,行人示意让车先走的互让一幕。不论自己的角色是行人还是驾驶人,大家各行其道,礼让有序,反而有利于各个路口的快速通行,缓解部分路段上下班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的现状。

斑马线上无福利,更不是少数人实现“群体权利”的地方。斑马线应该是一条生命线,更是一条文明线。假如有一天,没有再把“车让人、人让车”作为一种考量标准,那么,我们的城市文明程度该会上升到何种高度?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来临。

礼让斑马线,从我做起!(李舒韵)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