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最美家庭”故事汇,让幸福溢出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最美家庭”故事汇,让幸福溢出来!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3/8 9:54: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幸福的家庭风采相似,最美的故事不尽相同。3月7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从淮南市妇联获悉,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弘扬时代精神,向先进致敬,市妇联对被评选为淮南市“最美家庭”,“最美家庭成员”的李文燕等60户家庭进行了表彰,并通过分享她们的感人故事,传递来自家庭的最美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给全市人民送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

侄子侄女痛失双亲 婶娘悉心呵护十八载

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对于一个已婚女人而言很是平常,但抚养侄子侄女却不是必选。不过,在凤台县桂集镇颜王社区的李文燕眼里,侄子侄女也是自己的孩子。在哥嫂相继因病去世后,本只有一个孩子的李文燕,放弃了再生育的机会,主动承担起抚养侄子侄女的重任,为他们撑起了一片母爱的天空。

1996年,当时18岁的李文燕嫁入颜王社区刘素进家门,小俩口甜甜蜜蜜,与哥哥刘素勇、嫂嫂桂玉奎和睦相处,两个家庭,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1999年的夏天,大哥刘素勇突感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查是肺癌晚期,年底便离开人世,祸不单行,时隔一年半,嫂嫂桂玉奎也查出胃癌,治疗几个月后也撒手人寰,哥嫂留下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无人照料,大女儿16岁,二女儿14岁,小儿子12岁,3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下子成了没父没母的孤儿,孩子们的世界里充满着悲伤和无助。

嫂子下葬后,望着3个哭成泪人的孩子,李文燕的心像刀割一样,当晚她就把3个孩子安顿到自己家,并与丈夫刘素进商议要收养3个孤儿。丈夫毫不犹豫地支持了李文燕的想法,但他也怕委屈了妻子,毕竟连同自家孩子一起就有4个孩子啊,操持这么大一个家谈何容易。事情不久后就传到李文燕娘家,此事遭到娘家人的极力反对。李文燕说:“孩子那么小就没了父母,实在可怜,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流落街头或被孤儿院收养吧,女儿知道妈妈是心疼我,可这3个孩子更需要我心疼啊!”

从此之后,李文燕毅然承担起抚养大哥家两女一儿的重任。洗衣、做饭、接送,无微不至地照顾3个孩子,视若己出。当时,与她同龄的妇女都生育了2个或3个孩子,可她为了照顾侄女侄儿,断然拒绝再生育,侄儿侄女也都把李文燕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改口叫了“妈”。转眼间18年过去了,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如今大侄女刘慧慧和二侄女刘颖相继出嫁,小侄儿刘波也已经娶妻生子,李文燕夫妇更是将多年的积蓄拿出,又向亲朋借钱,为侄儿盖了6间楼房,懂事的刘波说:“我不与妈妈分家,你照顾我们小,我要孝敬你老。”

李文燕数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侄子侄女的事迹在邻里乡亲中传颂,认为她的思想境界实在难得。在持续开展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李文燕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诠释了亲情无价,为广大群众树立了孝老爱亲的好榜样。

身残志坚独立创业 暖心助人回馈社会

在凤台县新集镇姚靳村,有这样一位普通村民,她虽然肢体残疾,却始终怀揣着一颗真挚善良的心,诠释着助人为乐的博大胸襟,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她就是——高云云。

今年30岁的高云云,自幼因小儿麻痹症,造成右腿残疾。但她身残志坚,自学电工技术,开办了“高云家电维修部”,服务乡邻。平时邻居电灯不亮了,或者家用电器出点小毛病,都爱请她帮忙修理。一个电话,她就会上门维修,及时排除故障,不取分文。如果缺少点小零件,她也会帮忙购买,连垫付的钱也不用给。作为村里的扶贫专干,高云云心系贫困学子。贫困学子刘雪梅,2016年6月考入巢湖医专,但学费成了难题。高云云在自己接济她的同时,及时为其申请“雨露计划”,争取政府救助3000元,又为其申办助学贷款,使刘雪梅上学无忧。为了帮更多寒门学子圆梦大学,高云云还专门建了个“姚靳村雨露计划群”,把贫困学子拉入群内,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及时为孩子们排忧解难。

姚靳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有很多事他们回来办不方便。高云云就主动建了个“姚靳村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群”,把务工人员拉进群里,及时将村里的工作在群里发布,如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新农合保险等告知众人,让他们及时传送证件照,微信缴费,她帮助办理。今年以来,她已为外出务工村民办事370多次。

说起高云云助人为乐的事迹,当地群众如数家珍,不胜枚举。或许你认为她所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你别忘记了,她是一个自身患有残疾的人,能力也很有限。可她却愿意用自己渺小的身躯来点亮他人,她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温暖着这些被帮助的人,更是温暖了这座城市。

孝敬婆婆爱护亲人 用爱演绎幸福故事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康之家。一位中年妇女,用自己的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承担起贤妻、孝女的责任,诠释了中华儿女孝老爱亲的美德。她就是王德英,一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

家住谢家集区谢三村街道的王德英和丈夫结婚已有10多年。多年来,王德英和婆婆产生了深厚的亲情,婆婆待她犹如亲生女儿一般,她也从未和婆婆红过脸,相夫教子,孝敬长辈,兄弟姊妹和谐,邻里团结和睦,勤劳持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婆婆因心脏病突发被送院急救,当时情况危急,医院都下了病危通知,说抢救过来的几率很小。而老人家的几个儿女也觉得抢救的代价太大,遂有了想放弃的念头,但王德英却说,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救人,因为那是她妈。家里仅有的积蓄很快就用完了,王德英就想尽办法四处借钱,为了救婆婆她不惜一切代价。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医生的不懈努力下,奇迹出现了,王德英的婆婆从鬼门关上被拉了回来,转危为安。后来,王德英的婆婆见人就说,她这条命是儿媳妇给的。

因为婆婆的医药费,那几年王德英家欠下了高额的外债,全家人节衣缩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王德英却经常给婆婆抓补药养身体,买点好吃的也都给婆婆。别人看后都说,你看你现在日子过得也够困难的,老人的事尽可以让其他儿女操点心。每每听后她都很认真地说:“我们还年轻,路还很长,但尽孝道,不能等。”

2016年,就在王德英婆婆身体渐好,债务快要偿清时,不幸再次降临,王德英的丈夫因常年劳累,造成腰肌劳损,一下子卧床不起,失去了劳动能力,顿时一家人连生计都成了问题。养活全家老小的重担全压在了王德英一个人的肩上,而她却没有向任何人求助,而是利用自己原来学过的卤菜手艺,开了一个小吃铺,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为一家人忙碌着。

长年累月照顾患病的家人,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问她累吗?厌倦吗?她微笑着摇了摇头说:“虽然婆婆、丈夫先后患病,日子过得辛苦,但是我们是一家人,他们都是我最亲的人,这是责任,是必须做的,我只觉得做得还不够。”在王德英眼里,现在一家人其乐融融,孩子孝顺,婆婆丈夫病情稳定就是最大的快乐。

捐献造血干细胞 让生命之火延续

2018年3月的一天,淮南市红十字会接到一份“加急”通知:志愿者张明造血干细胞样本与河南一名病情危急的患者初配成功,高分辨配型采样和体检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一并完成,越快越好。

可这份“加急”通知,却让工作人员犯了难。因为捐献志愿者往往采样时间已久,突然接到这样的通知,无法给志愿者提供考虑和准备的过渡期,工作人员感觉困难重重。“对方的生命可能没有多少时间了,我怎么配合都行!”张明接到通知后,没有任何犹豫,一口答应了。随后,没有一点耽搁,自己驱车从70多公编辑 汤宁里外的公司来到市区进行高分辨配型采样、体检、复检,和患者一样为了生命的需要开始了和时间的赛跑。

当张明把捐献意愿告诉家人时,得到了家人一致的支持。尤其是妻子陈燕,以实际行动支持丈夫。由于详细体检结果出来后,部分指标不符合要求。妻子陈燕为了监督张明,亲手为其制定了跑步“打卡”制度,要求张明每天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指定跑步公里数,增加锻炼强度;而陈燕自己也没闲着,她想着法子调整一家人的饮食结构,既要保证丈夫的身体调整需求,又要兼顾处于学习成长期儿子的营养搭配。功夫不负用心人,6天之后,张明参加复检,各项指标全部合格。

2018年6月6日,张明走进了中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的手术室,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功地配合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我省第12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以47岁的年龄,创造了我省年龄最大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纪录。

张明的善举,挽救了一个濒临死亡边缘的弱小生命,给对方及其家庭带来了生的希望。他的大爱无疆,展示了高尚情操和品德,为广大党员、群众树立了榜样。(记者 孙 鸿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