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文体新闻 > 淮南牛肉汤为淮南人民所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淮南牛肉汤为淮南人民所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2/18 9:03:3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探究淮南牛肉汤的历史,我不认同“救驾说”——源自赵匡胤困南唐的传说;也不认同于包括刘安、赵匡胤、朱元璋等在内的所有与淮南有关的“名人说”——这样的话有“英雄创世”之嫌,同时也是对淮南牛肉汤的不自信,非要拉扯上一个历史名人,往往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考证牛肉汤的历史,不能戏说,不能附会,因为要对享誉全国的淮南牛肉汤负责。

不认同上述两种说法的理由只有一条就足够:千百年来,牛是国家提倡保护的一种牲畜,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牛,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历朝政府严禁屠牛

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男耕女织是农耕文化的基础和典型表现形式,其中,牛的作用及其重要。田、牛、犁,是一道永恒的风景线,既是人民的一种生活形态,更是辛勤劳作、播撒希望、期盼丰收的象征。牛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符号,同时又是运输工具。牛车在农村消失的时间距今不过几十年。

正因为牛与人民生活关系这样紧密,自古以来,宰杀牛的行为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食用牛肉更是有严格规定:天子祭祀社稷的时候才能用牛、羊、猪,称“太牢”;诸侯祭祀只能用羊和猪,称“少牢”。食用上,《周礼·膳夫》说:“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谓大牢也。是周公制礼,天子日食大牢,则诸侯日食少牢,大夫日食特牲,士日食特豚。”周朝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国语·楚语下》也有类似的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等级森严的礼制体现在食物上是如此的等级分明。牛,作为最高等的牲畜,只是供天子帝王食用,平常人是不能享用的。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给齐宣王描绘的美好愿景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把食肉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所食的肉,也只能是“鸡豚狗彘”之肉,绝非牛肉。

汉朝,耕牛的地位更高。《淮南子·说山》里有“杀牛,必亡之数”的说辞,因为法律严禁杀牛。《盐铁论·刑德》中有“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讲法,盗牛比盗马要加重治罪。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到唐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则下了一则《断屠诏》,诏书道:“《礼》曰:‘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杀食珍。’……其关内诸州,宜断屠杀,庶六畜滋多,而兆民殷赡。”唐高祖要禁止屠宰的“六畜”指的就是马、牛、羊、猪、狗、鸡。由于马牛的作用和地位高于其它牲畜,之后的《唐律厩库律》还明文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

禁止屠杀耕牛是唐代一贯国策,唐玄宗刚即位,即下敕文:“杀牛马骡等犯者科罪,不得官当荫赎”。之后,又下《禁屠杀马牛驴诏》:“自古见其生,不食其肉,资其力,必报其功。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

唐朝的官员对牛的作用也有很高的认识,《旧唐书》记载,武后时,监察御史张廷珪上书说过这样的话:“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牛赋》,对牛进行赞美:“牛之为物……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由是观之,物无逾者。”

赵匡胤创立的宋朝,也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严禁屠杀耕牛。如要屠杀,也得向政府报告缘由,由政府统一屠杀。《宋史·包拯传》中记载了一桩包公智审割牛舌的案件,从中我们知道,在宋朝,私自杀牛是违法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禁止屠杀耕牛的法律更加严厉且具体:“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

清朝,耕牛仍旧受到国家保护。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四回写道,汤知县招待举人范进,席上有燕窝、鸡、鸭,知县说:“现今奉旨禁宰耕牛,上司行来牌票甚紧,衙门里也都没得吃。”由此可见,清朝严禁屠牛的规定还是很严的,《儒林外史》中讲述,即使是伊斯兰教的回民,还要请求知县放宽政策,允许他们杀牛食肉。

二、牛肉是回族人民餐桌上的食物

在元朝,中国民族的大家庭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成员——回族。虽然伊斯兰教在唐朝就由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但是,那些来自波斯、阿拉伯、中亚各民族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只是被称为“蕃客”、“大食人”。直到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1235年元太宗时期,回回人被政府正式编入户籍,名曰“回回户”,有了正式的中国国籍,列为元朝八大民族之一。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是穆斯林行为的最高规范。《古兰经》规定,禁食猪马驴骡狗及一切自死动物。无论牛羊鸡禽,均须经屠宰才可食用。

清朝伊斯兰译著家刘智写了一部有关教义、教典的著作——《天方典礼》,该书以《古兰经》和“圣训”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伊斯兰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日常行为规范。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在《天方至圣实录》中刘智说:“六畜中可以驱使而不可食者三,马、骡、驴也;可以驱使而复可以食者二,驼与牛也;只可供食不可驱使者,羊也。”

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古兰经》的翻译者、北大教授马坚先生,对“佳美的食物”的解释,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牛,合乎这个标准,所以,成为伊斯兰教规定可以供食的食物。

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唐朝开始,以清真寺为标志的伊斯兰教教民居住区里,生活饮食严格遵守着教规。虽然各个朝代政府严禁屠牛,但是对伊斯兰教区还是网开一面,尊重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

回族人民宰牛食肉也不是纯粹个人行为,而是要履行宰牲定制:将牛牵引到清真寺,按照教规,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按照宰牲定制屠宰的牛,才能成为洁净的、佳美的食物,做出的菜肴才能呈现美味。

三、牛肉汤的发明者是淮南的回族先民

既然牛肉是回族人民餐桌上的食物,作为牛肉的一种烹调方法,牛肉汤早就成为一道常见的菜肴在回族人民中代代流传。

淮南牛肉汤起源于淮南的回族人民,是最先迁入淮南的回族先民把他们的传统饮食牛肉汤带入淮南,再加入淮南地区的特色食物——千张、粉丝等,最终融合成一道美味悠长、闻名四方的特色美食。

千百年前,一群群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外迁到今天的中国各地,他们择地而居,耕作、经商,一代代繁衍下来,形成了一个个回族聚居地。淮南的回族村落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在淮南的回族人民,天生有着经商的头脑,他们中的一些人渐渐在家附近的集镇上、道路旁,支起了大锅、架起了案板。遵照教规屠宰的牛,肉质呈现好看的颜色,经过精细的烹饪,牛肉汤香气四溢。

由于国家一以贯之的对牛实行保护政策,牛肉做成的菜肴上不了汉家食客的餐桌,所以,第一次品尝这般鲜美的牛肉汤,真是让汉家食客们醉了。乡邻、客商、路人对淮南牛肉汤大快朵颐的同时,纷纷交口称赞。淮南牛肉汤随着众人的口口相传,遐迩闻名起来。

由于牛肉汤是回族人民的饮食,在原材料的定制和配料的选择上,都格外讲究,原材料的纯净和制作过程的精细,是淮南牛肉汤之后成为品牌的基础,而这只有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宰牲规戒才能得到保证。

回族迁入淮南的时间没有太多史料可考,但作为回族聚居地一个不可或缺的建筑——清真寺,其历史的考证也能作为回族迁入淮南时间的旁证。

淮南最早的清真寺是位于谢家集区李郢孜镇的赖山集清真寺,寺内的石碑上刻着“淮南市赖山集清真寺简介”,碑文说,此清真寺始建于明朝万历47年(公元1619年),是由杨姓祖先从陕西弘农郡迁至颍上杨湖镇后,一支后人迁来赖山集后所建。当初规模不大,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几次翻修。同治年间,清朝水师提督杨岐珍捐资扩建,才形成现今规模。

赖山集清真寺的历史表明,至少在明朝,就有回族家庭迁入了今天的淮南市居住。

而明朝又是保护耕牛法律最严的:“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此时,食牛肉者只有是遵循教规的回族人民。

大约可以说,明朝开始,淮南地区的回族人民便有吃牛肉汤的饮食习惯,渐渐地,牛肉汤从家庭走到饮食店的餐桌上。期间,不断有经营者或专业人士对牛肉汤进行配菜和佐料的创新与添加,使之味道更加鲜美,口味更受食客的欢迎。与其说淮南牛肉汤是某名人创造的,不如说是淮南人民,首先是淮南的回族人民奠定了淮南牛肉汤成为品牌美食的基础。

综上所述,淮南地区出现的历史名人是创造不了牛肉汤这道美食的,无论是刘安、赵匡胤、朱元璋,他们在淮南留下的人生痕迹说明,出于远途交通、征战和耕种的需要,他们更加看重牛、更加依赖牛,而不是杀牛食肉。至于有人说《淮南子》里有“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之句,是牛肉汤的最早记载,则是对原文的误读。

此句出自《淮南子·齐俗》,意思是说,用不同的方法烧出酸的、甜的不同口味牛肉,虽然味道各异,但都是出自同一头牛身上的肉。《淮南子》一个重要的写作方法是用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来进行说理。用烧牛肉这个例子,是来说明“所为者各异,而所道者一也”这个道理。为说明这个道理,《淮南子》不仅举了烧牛肉的例子,还举了楩楠豫樟木材的例子:这些木材可以做成棺,可以做成柱,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木器,然而做出来的东西都出自于同一树木。《淮南子》最后总结道:“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

由此看出,“今屠牛而烹其肉”之句不是记载淮南当时人们的生活饮食情况(《淮南子》全书内容几乎不涉及当时淮南本地的情况,而是立足天下,全国视野),所以,不能把它看成是淮南牛肉汤的最早记载。而且当时制作出的是酸味、甜味的牛肉,其味道与今天淮南牛肉汤的独特味道相差太远。今天淮南牛肉汤最经典的配料——辣椒,原产墨西哥,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牛肉汤的精典配菜——千张等在西汉也都没有出现。

时代发展到今天,各种风味美食层出不穷,牛肉汤作为淮南的一张美食名片已经在全国打响。牛肉汤作为一道风味小吃,没有必要给它带上一顶“高古”的帽子。我们今天对牛肉汤进行探源,其真正意义在于厘清文化脉络,让它面向未来,流传更广,而不是向后看,像阿Q一样与别人比祖先:“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金妤)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