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见证40年大型征文 > 绿树植红山 根脉永相连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绿树植红山 根脉永相连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9/17 8:56: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   淮南市与新四军

淮南市与新四军,是血脉相连的关系,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就是这种关系的形象再现——用青山、绿树、红碑,将血脉相连的关系生动固化,成为精神的高地、追思的平台、纪念的载体,让人看得见、触得着、走得近、感得深。

16年来,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知名度越来越广,成为安徽省、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还是安徽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有数十位新四军老首长、老将军不顾年老体弱,纷纷挥毫为淮南新四军纪念林题词,他们中有原国务委员张劲夫,昆明军区原司令员张铚秀,成都军区原政委万海峰,总后原政委、时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克玉,南京军区原政委傅奎清,总参谋部原副总参谋长胡炜,北京军区原司令员周衣冰,安徽省人大原主任王光宇等。

一批又一批游人来到这里,有解放军官兵,有大中小学学生,有离退休的老党员,有各级领导干部……。

自2009年以来先后有:张云逸、邓子恢、谭震林、罗炳辉、高敬亭等新四军将领的二代以及安徽省级领导黄岩、李世农、王光宇、郑抱真、杨效椿的子女……他们随“沿着先辈的足迹前进”寻访团,来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万分激动地找到父辈的纪念树,热情洋溢地为纪念树培土、浇水,鞠躬致敬,拍照留念——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为他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献上缅怀的怀念之所,这是他们终生不能忘怀的。

正是因为淮南市有个新四军纪念林,才让那些新四军老战士以及他们的后代记住了淮南市;也正是因为淮南市成为以新四军为主题的一个红色纪念地,才让这座城市的名片上多了一抹红色,让四面八方的人因为新四军情缘而认识淮南市。

淮南市与新四军的关系,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是个“果”,上个世纪几十年的奋战和奋斗是“因”,有因才有缘,有因才有果。

抗日的血流曾在这里奔涌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这首雄壮激昂的新四军军歌,把我们带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937年10月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于是,新四军这支抗日的铁军便在敌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安徽省就是新四军的集结地和指挥中心,今天的淮南市以及周边地区就是新四军战斗的地方。

“淮南煤矿是重要的煤炭产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38年2月,侵占蚌埠、怀远的日军以其主力由蚌埠以东渡淮河,以西渡淝河,向上游进犯。广西军一三八师在矿区及其周边广大民众配合支援下奋起抵抗,淮南矿区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从2月初持续到6月初,在长达4个月的激烈战斗中,中国军民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古镇上窑几经争夺,洞山寺、朱家大山、姚家山阵地几度易手。”

《中国共产党淮南地方史》为我们讲述了淮南煤矿保卫战的惨烈悲壮。日军占领上窑的照片,作为侵华罪证,在淮南市档案馆保存着。而上窑山,这座在1938年流淌着无数中国军人热血的地方,这座中日军队反复争夺的阵地,在65年之后,兴建了一座安徽省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

1938年6月4日,日军占领淮南。“淮南地区人民向来就有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民风,特别是经受了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锻炼,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在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疯狂进攻之时,迫切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他们起来抗日。”(《中国共产党淮南地方史》)

其实,共产党人早就聚集到了淮南地区。1937年3月,被捕坐牢的凤台县共产党员丁文山、孙广贤出狱后即恢复秘密党支部,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曹云露、张如屏奉党中央命令,从延安回到寿县组建中共安徽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中共凤台县委,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9年,蔡效唐被任命为新四军淮上支队支队长,到八公山、蔡家岗等地开展抗日活动。1939年6月和1940年7月,彭雪枫部先后两次进军淮上,打击日伪军,开辟根据地。1940年7月后,陈元良、张太冲、丁文山等积极创建凤台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淮南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对敌斗争,组建了抗日武装,打了大大小小各种针对日伪势力的战斗。

此时,在华中广大地区,新四军于敌后先后建立了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浙东、皖江、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今天淮南市所属的凤台、寿县地区,包括淮南煤矿,就在新四军淮北、淮南两块抗日根据地之中。

曾担任过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聂皖辉撰文说:“当年,新四军二师、四师的将士们,在淮南、凤台、寿县、定远、凤阳、怀远一带,跃马扬鞭,气吞万里,威震日寇。1943年,淮南矿区先后有400多名矿工,参加了新四军淮西独立团,仅大通矿一次就有樊传银等100多名矿工冲出牢笼,连夜奔上舜耕山,加入新四军,汇入抗日的铁流。他们中有许胜传营长等39名指战员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其英名永载淮南市烈士史册。至今,在沿淮地区还仍然流传着抗日英雄丁文山,带领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队,抗击日伪的故事;流传着新四军四支队夜袭九龙岗,解救出100多名被关押的老百姓的故事。”(《丰碑颂》)

淮南,这块汇聚了抗日血流的地方,1950年建市以“淮南”命名,不仅在名字上承袭了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血脉,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和人民早已与新四军融合一体。

新四军的精华曾在这里集聚

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番号撤销,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战斗仍在继续。

“1946年新四军二师主力北撤后,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全境,实行白色恐怖。定(远)凤(阳)怀(远)县总队总队长孙传家、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周衣冰奉命率领一支地方武装,余健、吴涛、马骞、宋乃冰、姚文玲、张剑鸣等组织的敌后武工队,以及留守在寿县、全椒县的赵凯、王光前等同志,按照上级党委‘就地坚持’的指示,紧紧依靠老区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方面进步人士,以凤阳山为依托,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47年秋至1948年4月,郑锐、韩融、苏桦、罗平、陈振亚、杨效春、艾明山、王善甫等一大批党政军负责同志,陆续回到津浦路西,与在此坚持的孙传家、周衣冰等汇合,加强了各级领导,经历了立足、站稳、巩固、发展等阶段,最终夺取了胜利。”(《林涛军魂》)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各级党组织对淮南煤矿尤为关注。

“淮南矿区周边党组织,通过不同渠道,在淮南矿区上中层知名人士中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淮南地方史》一书中,罗列出开展此项工作的就有三个地方的党组织:以王钊为代表的豫皖苏军区六分区情报总站,以张剑鸣为代表的淮南路西工委,以朱怀明为代表的寿县中共组织,他们分别从凤台县、凤阳山和寿县,通过各种关系,开展统战工作。特别是张剑鸣同志,深入虎穴,对大通地区上层人士倪荣仙和煤矿实力派人物胡卫中做教育争取工作,要他们认清形势,寻机立功。1948年底煤矿免遭国民党反动派炸毁,倪、胡是有功的。

同时,中共淮南矿区党支部也积极开展工作,成立了护矿队,日夜守卫煤矿、电厂和工人居住区。

1949年元月17日,豫皖苏军区六分区十二团,在政委霍大儒、团长蒋翰卿的率领下,渡过淮河。宣告淮南矿区和淮南三镇和平解放,淮南煤矿完整无损的回到人民手中。

无论是在凤阳山坚持游击战争的共产党各级领导,还是做淮南煤矿统战工作的共产党人,他们都曾经是新四军队伍中的一员将士,用新四军精神,用新四军意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保卫着淮南煤矿。由此看出新四军与淮南市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

在全国解放的新形势下,大批曾经的新四军将士被党派到地方上工作。淮南建市之后的各级领导、主要负责同志也大都来自新四军这支铁的部队,如:张恺帆、李任之、赵凯、段金波、封必琉、潘效安、丁继哲、陈希、朱杨、王乐平、高曙等和一大批新四军老战士担负各条战线的各级领导。
这批工作生活在淮南市的新四军老战士,把余生的精力、智慧和情感都献给了淮南这块热土,把建设淮南当成和平年代新的征程,把铁军精神和作风带到地方工作中并发扬光大,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呕心沥血地为城市谋发展,使淮南成为安徽省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他们忘我的工作,艰苦朴素创业精神成为当今人们的美谈和怀念。所以说,淮南的建设成就离不开这批新四军老战士。

为了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

正因为淮南市与新四军有如此深厚的情缘,1992年淮南市成立了新四军研究会,这是一个学习、研究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弘扬、传承新四军精神的社团组织,汇集了一批新四军老战士、老党员本着“研究军史,服务现实”的宗旨,发扬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优良传统,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的好事。

2002年10月15日,为纪念新四军成立65周年,市新四军研究会倡议兴建新四军纪念林。

为什么要建新四军纪念林?一位参与建林的老同志说:“作为60岁以上的同志,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见证人,特别是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是那场民族战争的直接参战者又是幸存者。对于当年艰苦岁月军民鱼水般的关系,团结对敌的爱国热情和不畏强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可歌可泣的事迹,我们至今记忆犹新,深深怀念。如果不能用各种形式把新四军领导华中英勇抗击日、伪、顽的丰功伟绩向后人做较全面系统的宣传,我们将有愧于党的培养教育,有愧于革命先辈,更有愧于为国捐躯长眠地下的先烈们,那将会抱憾终身。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担负弘扬新四军精神的光荣任务。兴建新四军纪念林,既是永恒的纪念,又是以史教育后人。这是吾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丰碑颂》)

兴建新四军纪念林的倡议一经发出,就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特别是新四军老战士更觉得是责无旁贷。刘兆福、苏长运两位年事已高、重病在身的新四军老战士,听说要建新四军纪念林,一定让家属代自己捐款,说是新四军老战士的“心意”。虽然,这两位老人未能见到纪念林建成,但他们的赤诚之心,正如聂皖辉所说:“化作了纪念林中的一块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今人和后人的心中!”(《丰碑颂》)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就是由这样一颗颗赤诚之心发起、兴建的。而今前来参观的纪念林的人,也都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一队队的青少年学生和机关干部,列队站在“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主碑下,举起拳头庄严宣誓的时候,兴建纪念林的意义和目的就彰显出来了——那是赤诚之心的相见和承诺,那是民族精神的传递和交接!(宋长汉)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