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载有这么一句话,“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表面看是在为良医定性,其实也生动地复原了疾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轻变重的发展脉络。
与此相类,《韩非子·喻老》中神医扁鹊针对蔡桓公病入膏肓、终致死亡一事,所作的“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的总结,则更深刻地揭示了讳疾忌医者自掘坟墓而不自知的悲哀,以及面对不知防微杜渐、听不进忠言、服不下良药的将病或有病之人时,良医的“无奈何也”。
人无完人。食五谷杂粮,处不同环境,难免有“着凉”“感冒”的时候。刚一打喷嚏,有人告诉你“有人在想你了”,那指定是在开玩笑,你大可一笑了之;可若有人提醒你“多添件衣裳”“不能太贪凉”“莫要晾汗”,那便是真的关心和善意的告诫,千万得当真,记得回一声“会注意的”。那样说,还要那样做,言行须得一致,如此才能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保持肌体健康。
我们的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次不担当,可能折射出的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一次没干好,可能反映出的就是能力不足的危险;一次有“脚本”的调研,可能就是脱离群众危险的投影;一次对他人乘豪车、穿锦衣的艳羡,可能就是消极腐败危险的苗头。这时,如果缺少了当头棒喝的提醒,“一次”就可能会慢慢成为“一次次”,量变就会导致质变,危险演化危机,危机引燃危局。这一结果,于事业于个人于家庭,都将是悲剧。
医者仁心。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有责任有义务做关心关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才的贴心“家人”,经常性接触,有原则交往,近距离观察,多角度审视,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就要及时“咬耳”“扯袖”、提醒告诫,并且发自内心地帮助解决,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被提醒者也要摆正心态,听得进逆耳忠言,服得下苦口良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理解组织上管理和关爱的良苦用心,真正认识到:严管就是厚爱,提醒就是防摔。
( 高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