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好人许圣杰
7月的一天,潘集区祁集镇许岗村村民许圣杰起了个大早,简单地吃过早饭,便坐到缝纫机前,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伴随着缝纫机哒哒的声响,许圣杰在熟练地操作缝缝补补的工艺,一会就满头大汗。趁擦汗的间隙,许圣杰抬头望了望对面墙上贴着的奖状、挂着的奖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个普通的工作场景,一个温暖人心的微笑,隐藏在背后的是许圣杰23年无怨无悔养育侄儿侄女成人成才的真情故事。
视如己出,不是亲生、待似亲生
许圣杰幼年患有疾病,因没钱治疗,落下了腿部残疾的毛病。父母去世的早,他和弟弟相依为命。凭借不服输的韧劲,他帮着弟弟完了婚。
1994年,侄子许永出生,点燃了全家人的希望。为了生活,1995年,弟弟、弟媳前往上海打工,每年只能回家一次,他便担起了照顾侄子的担子。1998年,侄女许咏春的出生,让许家的生活更加力不从心了,弟弟、弟媳不得已把两个孩子都留在了家里,再次前往上海打工。
两个孩子的开销很大,仅靠弟弟、弟媳每月寄来的微薄生活费,很难维持家里的生活。许圣杰想到做裁缝贴补家用,凭借不错的手艺,每天都能有些收入,虽然挣得不多,但够买点米粉给孩子们吃。因为侄子侄女小,许圣杰忙碌的时候,常常是手里拉着侄子、背上背着侄女,长期的风吹日晒,两个孩子都被晒得黑黝黝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4年,弟媳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弟弟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一家砖窑厂打工。因为长期的劳累,外加心情郁闷,不幸也病倒了,但一直都瞒着许圣杰,直到2009年被查出患了肝癌。为给弟弟治病,许圣杰四处借钱,并且没日没夜地照顾着。可病来如山倒,几个月后,弟弟还是离开了。那一年,侄子15岁,侄女11岁。
含辛茹苦,抚养孩子成人成才
弟弟去世后,想想自己的身体状况,许圣杰心灰意冷,但想起弟弟的临终嘱托,再次鼓起生活的勇气。
生活中,许圣杰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地照顾两个孩子。为节省开支,他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馒头、稀饭、咸菜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他从地里拔出几根生葱,或者掰几个蒜瓣,拿个馒头,凑合着就是一顿饭。
许圣杰的艰辛,两个孩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看到大伯如此的辛苦,两个孩子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却招来许圣杰一顿痛骂。他流着眼泪说,你们是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不期望你们有多大出息,但要做个自力更生的人。许圣杰的一席话,让三人抱头痛哭。
为减轻大伯的负担,两个孩子在学校里也是省吃俭用。许永上高中时,许圣杰每星期给他100元,而他只花30元,一日三餐,常常是馒头+咸菜、米饭+咸菜、稀饭+咸菜。因为吃不饱,许永常常饿得上课都没有力气。老师把情况告诉了许圣杰,他流下了心疼的眼泪。每逢周末,许圣杰都会特意买点菜,让两个孩子吃顿好的。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了!
不负嘱托,侄子侄女学有所成
有人说,人生就像抛物线,走过了最低谷,然后便开始上升。
2013年,许永考取了安徽工程大学,许圣杰借遍了所有亲戚a朋友,凑齐了学费。许永学习刻苦,年年都拿奖学金。2017年暑期,许圣杰家“双喜临门”:许永考取了安徽工程大学研究生;许咏春高考成绩高出体育类本科线80多分,有望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
喜讯传来,有喜有愁。考虑到家里的情况,许永打算放弃攻读研究生。许圣杰主动与之谈心,鼓励他继续学习深造。许咏春高考之后,便到城里打工了,想挣点学费。村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许咏春联系了一家爱心企业,企业负责人表示,愿意全额负担她的四年大学学费,并承诺一直资助她读书,直到走上工作岗位。
艰难的生活,感人的真情。23年来,许圣杰用残疾的身躯为侄子侄女遮风挡雨,用爱心为他们支撑起了一个家。他用大爱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他曾荣获“安徽好人”提名奖,获评“淮南道德模范”、“淮南好人”,今年6月荣登“中国好人榜”,为“好人中国”增添璀璨星光。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