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河早报热线接到安成镇徐圩村居民打来电话反映:“在徐圩村藏身多家国家明令禁止的小塑料加工作坊,这些小作坊藏身在村内,不仅对环境和空气造成污染,而且产生的噪音对周围居民生活也会带来影响。前两年田区政府和区环保局也曾经对徐圩村小塑料加工厂进行过整治,但是没多久小塑料加工作坊又死灰复燃。”
现象:不过200米,就有3家塑料作坊
12月6日上午,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到安成镇徐圩村。由于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对徐圩村并不熟悉,而该地属于自然村房屋,为村民自建房,十分杂乱,所以只能顺着村内道路寻找。当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沿着徐圩巷向南走了几十米时,看到一个院子内堆积着大量的塑料饮料瓶和废旧塑料制品,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进入该院子。在院子内,几个工人正在对废旧塑料制品进行整理,而北面院墙边的塑料加工机械并未启动。据工人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我们就是把废旧塑料粉碎后制作成颗粒,然后会有专人前来收购再继续深加工成塑料制品。”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出院子后,再向北沿着徐圩巷北面的一条村内道路向北没走出多远,就闻到一股浓烈的塑料加工的味道。顺着气味一路找去,在村道的东侧一个院子里,一间厂房内正在加工着废旧的泡沫塑料。三名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在把大量的废旧泡沫塑料投送到加工机器内,见到有陌生人到来,工人表现出很警惕,马上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这里不准进入。而沿着这条村道继续向北走,又有一家塑料加工作坊,该作坊主要是加工废旧食用油桶及其他废旧塑料制品。根据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观察,在距离不过200米的地段,就有3家塑料加工作坊。
原因:城乡结合部,房租便宜少有检查
为何国家明令禁止的小塑料加工作坊能在徐圩村扎堆,徐圩村的村民告诉了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由于徐圩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而且都为农村自建房,村民住房都十分宽裕,而且几乎每家都有个大院子,房租十分便宜。所以在这里不仅有塑料加工作坊,还有不少豆腐作坊、卤菜作坊和其他小作坊。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极少有相关部门来巡查,所以就造成这种小作坊在徐圩村扎堆的现状。如果在城区,不仅房租价格高,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管理一定十分严格,很难让这样的违法塑料作坊有容身之所,所以这些小作坊只能在徐圩村这样的城乡结合部的村落藏身。”
村民:空气污染、噪音污染苦不堪言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村民还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在徐圩村内,远远不止那3家小塑料加工作坊,这些小作坊每天在生产的时候,不仅排放出难闻的塑料气味,对空气造成污染,机器工作时的轰鸣声也对村民生活造成影响,尤其是洗刷废旧塑料制品的污水,随意流淌对周围环境也带来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依法对徐圩村的违法塑料加工作坊给予取缔,还村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记者:政府曾经取缔过但如今死灰复燃
据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为全面防控环境污染,着力保障全区环境安全,2015年10月份,田家庵区政府就曾组织过区环保局、安成镇政府、安监局、公安、工商等部门,进行过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而2015年10月的专项治理,就是针对安成镇徐圩社区内群众反映强烈、业主置若罔闻、屡禁不止的多家违法塑料颗粒加工厂进行依法拆除,当时的专项整治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时过一年,徐圩村的小塑料加工作坊竟再一次死灰复燃,村民们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到对违法塑料加工作坊发现一起,打击一起,绝不手软,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小塑料加工作坊的死灰复燃,才能真正保护好徐圩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不受影响。
图一:一塑料加工作坊内堆积如山的塑料瓶
图二:一户塑料加工作坊
(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