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养护工翁理胜的奉献之歌
翁理胜,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分局一名普通的公路养护工。他29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保障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历经摸爬滚打,成长为 “红旗机械手”,机械设备维修、路面小修养护方面的技能人才,在全市公路行业树立了身残志坚、爱岗敬业的好榜样。今年,他荣获了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身残志坚,成为“红旗机械手”
小时候,翁理胜的一条腿不幸患了股骨头坏死疾病,并留下后遗症。1986年,16岁的翁理胜初中毕业后,成为一名公路养护工人,工作职责是驾驶四轮车。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班前班后细心保养车辆;车辆维修时,他跟前跟后递工具打下手,乐在其中。
领导见他肯钻研、进步快,就把压路机、装载机交给他操作,领导的信任让他倍感自豪,他对机械操作维修更加痴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公路建设的高峰期,那时没有稳定土拌和设备,塘渣灰土全靠装载机铲拌,他先在料场操作装载机拌和好筑路材料,然后再上路驾驶压路机将沥青分层压实。午休时,大家忙着休息,他却在捣鼓机械,这里擦擦、那里紧紧……不管谁的机械车辆抛锚,他都要忙前忙后。有人笑他痴:“见过花痴,没见过你这样的铁疙瘩痴。”他却笑着说:“俺伺候好这些铁疙瘩,让它朝东就不敢朝西!”他操作的机械利用率、完好率年年在全市公路行业最高,年年被评为“红旗机械手”。
2011年,翁理胜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肌劳损,坐在装载机的操作室里,一会儿就双腿麻木疼痛难忍。为保证安全操作机械,他自制了环腰背带,用钢丝挂在操作室的顶端,借助外力减轻腰部受力。2012年,全市公路行业沥青拌和机除尘设备维修改造,他带领同事,利用现有资源和可利用材料,历时一个多月,圆满完成任务,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
修路修身,甘为“铺路石”
养护体制改革后,单位工作重心转向小修养护和应急保畅,专用机械使用率大大减少。他本来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休息,他却闲不下来,小修养护技能学习成了他的新目标。酷夏时节,在地表50多度的蒸烤中修筑、养护公路,维修钢护栏、埋设碑桩等安全设施,劳动强度大,需要长时间弯腰施工作业,一般人都难以承受,更别说腰腿有病痛的翁理胜了。同事劝他,他憨厚地笑着说:“俺干的不就是这活吗?”雨雪天气开动装载机应急抢险,在强台风天气里清理公路两侧行道树断枝、倒伏等,常常需要夜以继日,几十个小时连续工作,他从不含糊。
为帮助单位节省养护经费,他和同事们集思广益、厉行节约,大到收集废旧标牌钢管、搭建应急设备车库,办公室分割拆并、墙面维修粉刷,应急设备维修保养;小到办公室水电维修、屋顶防水、下水道疏通、修理门锁,他都亲力亲为。有人说他傻,“有专业机械操作技能,到哪每个月不给万把块钱工资,何苦在这累死累活一个月才一千多元”。他却说:“俺就是一颗小石子,只有用做铺路才踏实,放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是绊脚石了。”翁理胜家庭比较困难,爱人没有工作,但他从未向单位提出过任何照顾请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单位组织捐款捐物,他都慷慨解囊。29年来,他驾驶着压路机,碾过无数个坑坑洼洼;开着铲车(装载机),铲除无数冰雪和路障,身后留下一条条平坦大道,他自己也铺就了一条坚实的人生路。
有人说,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精就是不简单。翁理胜,一个身残志坚的公路养护工,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汗水,弘扬了“铺路石”精神,谱写了一名当代公路养护工的奉献之歌!
(记者 朱庆磊 实习生 杨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