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有位珠宝商到郑国卖珠宝,把珠宝盒雕刻得非常美观,还熏了各种香味。有位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精致而美观,问明价钱后就买了下来,打开盒子把里面的珠宝退还珠宝商,揣着盒子就走了。
读罢“买椟还珠”的故事,掩卷沉思,发人深省。笔者认为,故事的本质实际上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买珠者图有虚表,只看形式不重内容,被包装精美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珠宝;二是珠宝商热衷于形式,颠倒了主次,喜欢做表面文章,以至用表面的“装饰”,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从而形成了卖者热衷形式,买者喜欢表象的默契。仔细思量,反观现实,当下有没有什么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是否与这个故事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呢?
毋庸讳言,确有少数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买珠者的角色,某些基层单位充当了珠宝商。热衷于搞形式,习惯于做表面文章。诸如,有的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就像那位买宝者,眼睛只盯着表面华丽的“椟”上,却忘了抓价值连城的发展之“珠”,重形式轻实效,“嘴功好,做功差”、“会上热,会下冷”、“文件多,落实少”,只重形式,花样不少,看似声势很大,决心不小,却落实的少,很难见到实效。下去检查、调研工作,好看“亮点”、善听“闪光点”,喜欢“彩旗招展”,表面上看检查、调研工作很有效果,实际步入“重形式轻实效”的迷局之中,走进了“严管”变“言管”、“强化”为“墙化”、“检查”成“简查”的工作怪圈,“下基层转一转,问题看不见”,甚至认为:“检查调研,就要看亮点”,“基层汇报得好,就说明干得好”。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误导了“重形式轻实效”的不实之风出现,导致工作陷入被动。
“上有所好,下必所焉”。由于少数干部比较看重形式,喜爱外表“装饰”,因此有些基层人员则投其所好,就像珠宝商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搞“花架子”,作虚功上,每当遇到上级检查,不惜一切搞突击,涂脂抹粉“装门面”,却不注重创业干事的内在质量,表面的“精美“使“一些问题”躲藏了起来,导致人们常常被这种假象所迷惑,甚至以有“亮点”为之大加赞许,在一定程度上又助推了日常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创业干事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不仅需要严细实的过硬作风,而且需要各级公职人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透过表象看实质,善于发现问题,识别真伪,揭露假象,真抓实干。在推进“五个发展”中切实形成“先严自己,严在实处,求真务实,重在实效”的良好风气,坚决破除“重形式轻实效”的工作陋习,确保各项发展举措落地生根,切忌“买椟还珠”!
(刘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