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光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就墨子学说中的平等思想对于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墨子平等思想的主要内涵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贤》)墨子兼爱论所体现的根本精神在于平等。墨子批判性改造了儒家学说的仁义理论,即一切都建立在“兼爱”的理论前提下。“兼即仁矣,义矣。”(《墨子·兼爱下》)也就是说,“无差等”的仁义才是真正的仁义。在一定程度上说,主张爱之“兼”与“别”是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的本质区别。在墨子看来,“兼爱”之“兼”是去毒剂,只有经过“兼爱”之“兼”的无毒化改造过程,代表贵族利益的儒家文化才能被改造成为广大人民所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
没有平等,何以言爱?
没有了平等,无疑就会失去人性中的爱与美。
墨子的思想中处处体现出一种平民式的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热爱。墨子提出的爱人若已的利他主义,主张打破血缘关系的宗法本位主义,其理想中的社会无国之别、家之别、身之别。节用、利他、自苦成了人生的目标,每个人都应该做到互助互利互爱。人们仿佛置身于人类的大同世界,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平等一员。
墨子平等思想的现代意义
伴随中国崛起的步伐,必然伴生全民力量的崛起。十三亿人口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的共荣共享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事件。
中国崛起必将推动全民化的进程,全民化的进程必将加速推动中国的崛起。当中国的物质精华与精神精华结合起来,知识、财富与权力实现了更大程度、更广范围的结合与共享,中国崛起才真正实现了全民化,中国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全民化社会的“平等公民”。
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逐步打破不平等观念的过程,就是中国人走出儒家文化怪圈的过程。有了平等思想及其制度性的保障措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才能得到持久而健康的释放。
“我和你是平等的”,或者说“你和我是平等的”。这似乎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但却能折射出时代变化中的人性之美。如果是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这样说,显示出的是人性中崇高的一面;如果是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这样说,显示出的则是人性中勇敢的一面。
可悲的是,现实中仍有很多人认为,等级制度具有很深的文化土壤,似乎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不同等级决定着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高低,这是中国人必须面对的“天命”。等级制度下的一切都是历来如此,“天经地义”的,人们习惯于把追求不平等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日常生活中顽固地坚守着不平等的生活信条!
如此看来,墨子式的“兼爱”、平等思想所体现的既是一个历史上的中国难题,也是一个现实中的中国难题。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中,“平等”这一价值观念不仅具有深切的历史意蕴,而且是一个触及到每一个中国人灵魂的现实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实现全民平等是破解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首要前提,而民主、法治、公正则是实现全民平等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