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脚步声中,潘集区致力于发展林下经济新模式,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同时,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让农民朋友享“生态红利”,得经济实惠——生态与经济并重 林下生“金”长“银”
“晚秋黄梨一亩地苗木投入6000元,丰产期达到8000元一亩,这优良品种3年后才能见到效益,可土地不能闲着!”张青宇在潘集区贺疃镇杨池村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晚秋黄梨后,在经果林中套种了葱和花生。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林下套种,一亩香葱纯收入2300元,一亩花生纯收入1000元,仅此两项,一年的纯收入就是100多万。
林下经济,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拓宽林业发展空间,推进立体经营,引导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始终是潘集区农业部门探索的路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潘集区发展林下经济带来了新的契机,一片一片各具特色的林地应运而生,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同时,跳出林业求发展,潘集区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林下经济新模式,实现以林为主的林牧副有机结合,让广大林地生“金”长“银”!
特色林下经济,村民提钱的“绿色银行”
“所谓林下经济,就是以林地资源和林下其他资源及森林生态资源为基本依托,充分利用树木的特殊环境,在林下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复合型种养业,创造出更大更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采访中,潘集区农林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绿化林及葡萄园,位于潘集区的淮南市许家岗蔬菜种植合作社按照“公司+林地+农户”模式,利用冬春季林间光照条件好的优势,发展林下“黄心乌—西瓜”生产300亩,产值达到150万元,企业增加效益75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在成熟林区,冬季套种黄心乌、甘蓝等耐寒蔬菜,春季种植毛豆、辣椒等喜温蔬菜,每亩收入可达3000-5000元,季节性蔬菜势头良好;在林木生长初期,林下发展黄花菜、芦笋等多年生蔬菜,一年种植,多年收益,每年每亩可以增加收入2500-3000元左右。
“林菜模式”让潘集区农民尝到了甜头,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让潘集区农林部门更加坚定: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使之成为村民提钱的“绿色银行”。
探索林下经济,破解短期与长效的发展瓶颈
“我们的鸡全部养在林地内,主要吃林子里的昆虫,从来不喂养配合饲料和任何激素类药剂,大大提高了鸡肉的口感品质和营养价值!”平圩镇庙新村村民孔令清高兴地对笔者说,“林鸡共生”既可以除草灭虫,又省去了饲料和农药费用,鸡粪还可以还园肥地,生产出来的“林园鸡”和鸡蛋都是纯生态、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在探索林下经济中,潘集区农业部门做足生态文章,引导农户发展“林禽模式”,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围网放养、圈养或棚养禽类,由于技术简便易行,深受群众喜爱。如今,孔令清年出栏土鸡3000只,鸡蛋9000公斤,年收入达12万元。
在实践中摸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潘集区农业部门的引导下,林下经济正逐步壮大:平圩镇王圩村波尔山羊养殖户王中银利用林下种草,既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闲地,又解决了山羊养殖青饲料短缺的问题,“林草畜模式”应运而生,年节本增效达4万元。
高皇镇张岗村食用菌种植户利用房前屋后空闲林地搭建大棚,采用“春秋两季栽种平菇,夏季栽种木耳,冬季栽种金针菇”的一年四季种植法,在密林深处“掘金”,创造出远近闻名的“林菌模式”。
架河镇沿淮农民自古就有在林下种植绿豆、大豆、豌豆、蚕豆、红薯等作物的习惯,每亩平均增加收益500元以上。“林粮模式”不仅不与林木争肥争水,又能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祁集镇鑫创农业园利用葡萄园套栽金银花,“林药模式”已经产生经济效益;在林下种植油菜、黄豆、花生等油料作物,“林油模式”正逐步成熟……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生双赢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成为淮南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发展林下经济,使之成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升生态优美的核心竞争力,是潘集区正在努力的方向。
林菜、林草、林禽……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发展林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潘集区科学选择突破口,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美好乡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不断增强动力、聚集各方力量。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菜、林草、林禽、林菌、林药等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等模式;合理利用林地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建立销售网络、培育龙头企业,潘集区发展林下经济的脚步坚实有力!按照“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思路,潘集区林下经济将实现经济、生态功能的最佳组合,逐步走上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
(记者 柏 松 通讯员 宗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