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安徽日报:种植蘑菇助增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安徽日报:种植蘑菇助增收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4/1 5:42:0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徽日报 2014年4月1日11版

    本报见习记者 柳文

  3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放眼望去,一个个蘑菇大棚镶嵌在一片片树林中,错落有致。
  在树林中间种蘑菇。思路决定出路,科技带来转机。李郢孜镇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可不与人争粮、不与林争地,能有效缓解林地资源与农户诉求之间的矛盾。去年以来,镇里通过区科技局牵线搭桥,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多次请专家实地考察、反复实验,最终认定这片林地适合种植香菇等食用菌。在当地村民李茂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个蘑菇大棚,只见农户们有的拿着温度计,查看棚内的气温、湿度;有的在忙着采摘成型的香菇、木耳。
  “林间空气好,湿度大,适合菌类生长。 ”看着长势良好的蘑菇,62岁的孙守贵兴奋不已。
  孙守贵是食用菌基地的会计,见记者采访,他拿出最近几个月的账本,“1月份卖出了平菇5880斤,金针菇2463斤;2月份卖出了平菇7263斤,金针菇、黑木耳……”他一边翻着账本,一边向记者介绍,现在蘑菇的批发价已达每斤10元,就近销往周边的集镇,每天都供不应求。
  “目前,李郢孜镇50亩的林下食用菌示范园已经建成,年产130吨,亩产值高达3万元。 ”谈到现在的成绩,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杨维德对记者道出了镇里发展林下经济的艰难历程:“这条路摸索到现在,算是有眉目了。我们一直想盘活这片林地,不能让1万人的农业人口处在贫困边缘。前几年,镇里试过林下养殖禽类,尝试过种植中药材,折腾了好几次,效果都不理想。 ”
  3月初,镇里聘请了专家负责林地食用菌新技术的研发,为种植户提供培训。目前,培训班已开了4期,达到260人次;林地高温反季的香菇、黑木耳种植技术正在研发中,预计成功后,可使农民每年增收500万元。示范基地带头人黄茂青向记者透露,规划的林下产业园将采取“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与农民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市场不景气时,公司保证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收购;市场走俏时,以高于市场价5%收购香菇,从根本上解决种植户的食用菌销售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下一步李郢孜镇准备加大资金投入,规划500亩的林地种植园区,配套标准制种室,建成一个集科研、生产和示范为一体的林下产业园,辐射周边发展2000亩的林下经济,使农民增收2000万元。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