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媒体看淮南 > 新安晚报:淮南“三区”改造 百姓“忧居”变“宜居”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新安晚报:淮南“三区”改造 百姓“忧居”变“宜居”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12/18 8:22:3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新安晚报 12月18日 8版

 

图为:淮南市通过“三区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站后村,破瓦房,臭河沟,脏又长,一年四季水汪汪。”这是当年安徽省淮南市九龙岗棚户区的真实写照。每当谈到这首歌谣,68岁的王宗友老人都深有感触。几十年来,他亲眼目睹了站后村的发展变化。经过棚户区改造工程,如今的站后村已经变成了环境优美的花园式住宅小区,王老汉也搬进了漂亮新颖的楼房。

  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像王老汉一样,搬进新居是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棚户区、老城区广大居民的心愿。作为国家首批亿吨煤基地,淮南市不断推进“三区改造”,让这里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百姓从“忧居”走向“宜居”,带来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双翼齐飞。

  治理梦:沉陷区治理让沧海变桑田

  采煤塌陷,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一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淮南人面前。发展的阵痛带给淮南人不光是沉思,更是逆境有为的勇气!

  淮南市按照“毗邻矿区大门、拓展乡村集镇、依托政务中心、再建安置新城”的模式,采取“市场运作,公司代建”的办法,集中建设多层住宅,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破解了塌陷区群众安居难题,一批批布局合理、配套施设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宜居新型社区拔地而起。

  在凤台县凤凰湖安置区,宽阔的柏油马路两旁已披满了绿植,学校、医院、超市一应俱全,来自沉陷区的8.3万居民将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潘集区6.5万余亩沉陷区中,8.1万居民得到了搬迁安置,夹沟镇在全省率先实行整村搬迁、先搬后采的模式,为采煤沉陷区群众“移”出一片新天地,让他们从塌陷受“伤”走向易地新生!

  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楼房、一行行造型新颖的路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一个个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面对现在的居住环境,淮南市潘集镇沉陷区潘北新村60多岁的张中利老汉以前是想也不敢想。

  齐抓共管的合力,催生治理工作“核聚变”。2008年至今,淮南市已规划建设采煤塌陷区治理项目71个,投入资金99.7亿元,搬迁塌陷区居民4.67万户。“如今,塌陷区群众享受着资源开采效益的成果,生活有了盼头。”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人深有体会。

  “搬迁不是终点,不仅要搬得出,还要住的安,能致富。”这是淮南市委、市政府向搬迁安置群众的庄严承诺!根据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淮南市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以三次产业联动的举措,有力保障了农民搬迁安置不返贫,生活水平不降低。

  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安置群众幸福指数节节升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如今在淮南的采煤沉陷区变成鲜活的现实。

  改造梦:棚户区改造焕发勃勃生机

  依煤而建的淮南,在成为资源型城市的过程中形成了大片的棚户区。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窝棚房、临时搭建房和机瓦房年久失修,危房众多,居民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经得起历史检验,淮南市委、市政府对棚户区改造实行统一规划,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一,统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实现与城市品位同步提升。

  作为淮南市最早的采煤区,大通区经历了因煤而生、亦因煤而衰的阵痛,也见证了棚户区改造建设宜居新城的蝶变。

  号称“华东第一村”的大通居仁村始建于1939年,如今早已成了旧危棚户区。棚改前,3000多户居民的生活可以用“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来形容。2005年,居仁村启动棚改工程,总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建设128栋楼,安置4582户居民。如今的小区,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高大靓丽,新颖气派。室外绿树掩映,道路宽广整洁,幼儿园、活动中心、医疗诊所、菜市场、停车场、垃圾处理站布局合理,设施完备。

  居仁村只是淮南煤矿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从2002年12月,第一批5.3万平方米旧危房改建工程开工,到2012年底新建的49个小区,累计投入90.52亿元,开工761万平方米,建成1612栋楼,回迁安置5.4万户。2013年1至11月份,淮南市棚户区改造实质性开工8858套,基本建成3656套,完成率达到100%。

  “棚户区真是大变样了,几年没回来好多地方都找不到了。”穿行在淮南市区,低矮的老房屋已不见了踪影,外出经商的李玉生感慨地说。原本破烂拥挤的棚户区,变成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10年来,淮南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相当于50万人口中等城市的住宅总量。

  升级梦:老城区升级打造宜居新城

  “像我这样的困难户,连做梦也不敢想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房子!”马玉宏住在淮南市谢家集区的老城区已有20多年,今年终于搬进了廉租房小区,他边擦门窗边说:“一想到要住进新房,我心情就很激动,对以后的生活更充满了信心。”

  工矿区、老城区一度是淮南市谢家集区城区特色的代名词,这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低下,城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为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都带来了不便。

  城区既是居民工作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必须宜居宜业。换言之,就是城市功能完善、生活环境好。在转型实践中,淮南市按照“提质”、“扩容”的发展思路,把钱用在“刀刃”上,老城区改造就是其中之一。

  廉租房里看民生,民生里看社会转型。2013年,谢家集区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4179套。并坚持以城带市,促进城区商贸服务业的繁荣,让曾经还很“陈旧”的蔡新路,如今成了商业圈,吸引华润苏果、华联商厦等一批大超市、大商场入驻。

  近年来,淮南市老城区改造就象一架拉动内需的马车,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新城区建起来,服务配套跟上是关键。淮南市把新城区城市功能定位在为居住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上,商业、教育、医疗、餐饮等行业快速跟进,一个新城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城市转型,让城市形象靓起来;社会转型,让淮南人民更幸福。一边是拆后的残砖破瓦,一边是红黄相间的漂亮新楼。笔者在走访中看到,在淮南的一个个老城区中,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美观。淮南老城区经过旧城改造的洗礼,正释放出更加强大的活力,未来的淮南,也必将以自身的魅力,交给市民以满意的答卷。(柏松)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