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 11月15日 12版
■ 刘宏江
几年前,参与到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经常需要实地考察走访,收集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这给了我一次次走进舜耕山的机会。
舜耕山,亦名“舜哥山”、“虞耕山”,位于淮河中游、新型能源城淮南市区之南,由大小三十多座山峰组成,是大别山东向延伸的一支余脉。传说是因上古贤君虞舜南巡,在此教人耕作而得名。所以,对这座山,我一直十分景仰,也十分神往。行政区划调整以前,舜耕山一直是淮南、长丰两地的天然分界线。山之阴,是淮南繁华喧嚣的闹市;山之阳,是长丰广袤无垠的乡村秀野。区划调整后,舜耕山就全部纳入淮南市的行政版图。而我,作为一个有着淮南籍贯、工作在长丰的“两栖”人,对舜耕山的这份深沉情感,却始终不曾有半点割舍。
舜耕山,最高海拔不过216米,算不上高山,更说不上雄奇险峻。但山不在高,在于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每次乘车经过此处,透过车窗远眺绵延不绝、峰峰相连、林木茂盛的山岭,总是浮想联翩。
从史料上看,舜耕山形成年代十分悠久,地质年龄约为一亿五千万年。据考证,远古时期,这里地势舒缓,有着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并有成群的古象、野鹿、虎等动物出没。由于地球的造山运动,地层断裂,森林翻覆地下,形成今天储量达数百亿吨的淮南大煤田。大地隆起,呈现出眼前这条逶迤起伏、绵延数十公里的褶皱山峦,可谓沧海桑田。我经常想,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原始、蒙昧、茹毛饮血,一步一步走向文明,何其坎坷,又何其漫长。而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们的先民又做出怎样艰难的跋涉和艰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