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在淮南巿寿州窑传统制作技艺传习基地,记者看到省级非遗传承人沈德亮向学徒传授制坯技艺。年过六旬的沈师傅,祖上曾在上窑镇创办过“沟东窑”沈氏瓷器作坊,是沈氏第五代传人。 2006年,他在八公山成功烧制出失传千年的寿州窑产品。据沈师傅介绍,寿州窑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有六道工序,包括采料、制泥、制坯、上釉、装饰、烧制,每个环节都很关键,其中制坯是基础,关系到陶瓷的美观。现在他主要从事寿州窑手工技艺的发掘和研究。
据了解,寿州窑为唐代瓷窑。窑址在今天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曾盛行350多年,跻身唐代名窑之列,主要产品有碗、盘、枕、杯、注子、玩具等。上世纪60年代初,寿州窑遗存的碎片重见天日。寿州窑古时记载的有三窑:倒焰窑、圆窑、笼窑。 “烧窑关键是火候! ”沈德亮用仿制的馒头倒焰窑经无数次摸索,掌握古寿州窑的烧制方法。目前,采用沈德亮的寿州窑制坯技艺烧制的“仿青铜器文具”“凤鸣壶”“龙尊”等瓷器大获好评,许多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古人烧制的瓷器,虽色彩没有如今的鲜艳,但瓷器硬度、哑光、龟裂、上釉等绝活,是现代人学不来的! ”不能让寿州窑制作技艺失传,这也是沈德亮创建寿州窑传统制作技艺传习基地的目的所在和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 李博 特约摄影 倪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