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沉陷区搬迁居民安置点的“温暖记录”
深入凤凰湖畔,你欣喜地看到,一座新城正在加速推进,一个远胜往昔的新家园拔地而起……
驻足淮潘公路边,你欣喜地看到,一连串安置点的大项目荟萃在此,连成一片,气象非凡……
秋分时节,炽热的大场面比比皆是,煤都沉陷区搬迁居民“大集中”安置出新出彩。
立足本土,瞄准“两型”,攻坚克难,转型促变。一条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就在我们脚下,那就是:“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
高擎战旗向前闯,淮南人趟出了一长串坚实的足迹——2009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搬迁资金34.88亿元,开工建设搬迁居民安置点33个,建成安置点20个,搬迁居民1.41万户。
思维之变:力解民生难点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是我市最大的民生问题。
向共和国奉献乌金的淮南,开始直面严峻而又罕见的“大考”: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采煤沉陷区面积达26.06万亩,占总面积的6.7%,沉陷区受损居民3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3%。目前,全市每年仍以约1.8-2.5万亩的速度沉陷。
“目标上不动摇、政策上不争论、搬迁上不折腾、工作上不懈怠。”上下一致传递这样的声音,对于锁定目标十分关键。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是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
民生之“最”,尤其需要非常之勇、非常之谋、非常之力。
大手笔描绘的“两型城市”新画卷,徐徐展开。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搬迁工程建设当作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赢得了重大突破。2010年,搬迁工程建设被列入市级民生工程。
有无数组数字夯实基础:2010年全年共投入移民资金32亿元,新建居民住房310万m2,搬迁沉陷区居民10万人;计划5年内再搬迁12万人。到2020年,搬迁人口将达到40万人,最终将搬迁60万人,任务之艰巨堪比三峡移民。
搬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惠及了60万采煤沉陷区居民,推动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保障了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的华彩乐章。
和谐主旋律,越奏越响。省委书记张宝顺来淮调研时对我市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3月16日,他批示:“淮南市的做法对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解决好民生热点问题、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借鉴意义。”
模式之变:谋求创新开道
“大集中”,“大”有大的难处,但“大”有大的魅力。
巡访各地安置点,有个强烈印象:具有淮南特色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试点先行,稳步推进,丰富多样,特色鲜明。
先行先试,“四大试点”创新气息尤为浓郁。
——在凤台县,实施了安徽省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顾桥首采区试点项目建设,制定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搬迁安置方针。顾桥镇创新了搬迁安置统建多层模式,全力引导群众入住多层楼,把节余的20余亩宅基地作为今后产业发展备用土地。创造的财富,最后还是属于老百姓的。
——在凤台凤凰湖,实施“集中式搬迁”试点工作,矢志打造一座宜居宜游宜业的魅力新城。目前,这里是全省最大的采煤沉陷安置区和民生示范工程。
——在潘集区潘集镇,实施按“人口补偿”试点工作。“搬迁用地先用后补,建设资金先付后算,安置新村先建后分”,“三先三后”的准BT建设模式在艰难摸索中破土而出。搬迁节余土地用于商业开发,所得利润全部返还新村公益设施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公建不足、公建标准低等难题。
——在潘集区夹沟乡,实施潘一东矿“先搬后采”试点工作。对2012年正式投产的潘一东矿启动“先搬后采”试点建设。
新的模式,全靠新的机制“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关键之际,《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应运而生。创新式的沉陷区综合整治政策相继出台。淮南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市矿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同时,建立了市矿共同研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搬迁安置的暂行办法。我市确立了以村庄搬迁应急工程和重大综合治理项目为重点,努力实现工作中心由村庄搬迁向综合治理转变、工作方式由应急向制度化转变、搬迁形式由“先采后搬”向“先搬后采”转变、安置模式由“小、近、散”向“大集中”转变的工作思路;市沉治办与淮南矿业集团建立了主任、部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协调、处理问题。
市政府通过召开搬迁工程建设调度会、现场会,每月公示、每周专报、将综合治理工作信息通过手机群发至有关县(区)领导等形式,督促工程建设进度;市沉治办、市建管处等单位对搬迁工程建筑质量和建筑施工安全定期检查。
目前,我市已编制了近10部涉及沉陷区综合治理规划,制定了《淮南市2010-2015年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计划》,力争6年任务3年开工4年完成,到2012年全面实施“先搬后采”。
2009年以来,我市共申请省级“以奖代补”资金4739.5万元,市政府安排1430万元民生工程专项资金落实“以奖代补”政策,筹措资金2720万元,用于沉陷区群众度汛、过冬应急安置。
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淮南适时调整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补偿标准,修改了《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农村集体土地居民补偿搬迁安置暂行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单位面积补偿标准,由每平方米520元提高到650元;采煤企业按搬迁补偿费的25%支付综合调节费,而原来只有15%。
值得关切的是,通过各级政府与采煤企业共同努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自2004年以来,全市因历史遗留问题搁置的12个安置点,已于2010年全面开工,搬迁工程建设进展明显。特别是谢家集区望峰岗镇周郢和永青安置点,搬迁任务搁置了近十年,全面开工建设后进展快速。
视野之变:着眼区域嬗变
所谓“大集中”,是被逼出来的。
由于大面积连片塌陷,加之新村安置占地面积较大,有些乡镇在本行政区内的可选址范围逐渐缩小,凤台县岳张集镇、潘集区泥河镇等9个乡镇在本级行政区域内无法选址。无法选址的乡镇,占全市沉陷区搬迁乡镇的30%。
于是,“大集中”安置区浮出水面。在加快村庄搬迁推进综合治理工作中,我市坚持“大集中”建设,以试点工程示范带动,在安置点选址及集中建设方案问题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使“大集中”建设的方式深入人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近观凤凰湖新区,我们深切领略了“大”的神奇。2.8平方公里的安置居住区内,134栋高楼早于今年5月全部封顶;凤凰中学几幢楼房已盖到三四层。横跨永幸河的置五桥已开工。毗邻的农民创业园区,将打造完整的就业板块。5年内,全县11个涉矿乡镇10.3万名沉陷区的群众将乔迁新居。
“凤凰”飞来,喜气满园。安置区群众由农村轻松迈入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再建安置新城,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异地起跳腾飞,激活了区域性嬗变。
放眼淮潘公路两侧,成了安置区的风水宝地。“先搬后采”搬迁安置试点村,就落脚在此。
“先搬后采,集中安置,共谋发展,企地双赢”——潘一东矿首采区潘东新城承载着重托起飞。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首批启动区面积1200亩,涉及18个搬迁村庄3420户7670人。目前,三个标段工程全面开工,已开挖地基16栋。
“先搬后采”,称得上淮南亮点。本市计划到2012年所有的新矿开采,都必须先把上面的农民搬迁走,全面实施“先搬后采”,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轰轰烈烈的“大集中”,捎来了红红火火的“大建设”,赢得了实实在在的“大变化”。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