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推进民生工程 共创和谐社会 > 绽放康健之花 提升幸福指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绽放康健之花 提升幸福指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1/8/16 0:17:5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大通区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纪实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重要防线。新医改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其目标就是要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最终使广大群众不得病、少得病。近年来,大通区大力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群众的就医条件不断改善。

      卫生服务:从无到有

     “以往只是城里人才有的健康服务,如今我们农民也可以享受了。”年届七旬的大通区九龙岗镇九龙岗村张汉福老人翻着自己的健康档案,难抑内心的喜悦。由于历史原因,大通区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院所简陋,设备老化,医护人员挤着向城区大医院跑,基层院所却门可罗雀,冷冷清清。面对这样的局面,大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表态:“5年内,对全区所有卫生院所进行改造升级,让所有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为解决改造建设资金难题,这个区坚持财政出一块、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补一块、基层卫生院所筹一块的融资方式,正式拉开了乡镇卫生院改造的序幕。

      该区大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洛西、朝阳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工程和田东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工程竣工投用,完成50个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所,建设面积达到4200.73多平方米,配置各类医疗卫生设备268台(件);全区50个行政村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全区以街道为基本单位,按照每个街道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设置了1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5家,共覆盖城市社区人口7.2万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初步显现。经过改造,以前陈旧简陋的基层卫生院所成了当地最漂亮的建筑,医疗服务人员和医疗器械整体水平有了极大提升,许多基层患者无需奔波到大医院,就近就能得到满意的医治,曾一度面临生存窘境的基层卫生院焕发出勃勃生机。

      医疗水平:从低到高

      国家出台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为所有社会成员享受到“大卫生”服务提供了契机。大通区主动创新形式,大力实施健康宣教、健康服务、健康文体、健康环境、健康生活、健康社会等九大工程,推进40个重点项目建设,真正为百姓筑起健康生活的第一道防线。

      今天的“大卫生”,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就医”,扩大到市民健康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是一件件新鲜事出现在大伙儿身边:实施农村改厕,一座座无害化厕所悄然登庭入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实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让群众能够健健康康生活;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报告系统,区、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实现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积极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儿童“五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新增疫苗接种率达到了80%,以乡镇为单位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达到了100%。全面开展了流感、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监测,有效遏制了麻疹、疟疾等疫情的传播,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就医保障:从少到多

      作为一个矿竭城衰,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县区,如何做好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始终是大通区委、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近年来,大通区委、区政府用实际行动作出了郑重回答。几年间,这个区不仅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医疗保障水平也实现了大提升,全区18万人民群众正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合理的资源配置为大通区人民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在农村,基本设施齐全、人员配置合理、服务功能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的标准化卫生室,为12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小病不出村的医疗服务。全区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连片成网,覆盖城乡,而经过改扩建的39所乡镇卫生院也将使全区乡镇卫生医疗设施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目前,大通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4个,床位1078张,卫生技术人员803人,65岁以上老人健康登记管理12770人,满足了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这个区根据人均收入、就医习惯、参合农民分布情况等基础信息,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新农合补偿政策,不仅有效减轻了参合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使患有重病的农民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据悉,该区参合率已由2006年的88%上升到98.8%。为确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有效开展,这个区还针对参保人群大聚集、小分散的特点,简化办事流程,在全区建立28个服务网点,形成了“投保不出乡镇、不出街道”的便民服务网络,做到了城乡统筹无盲点、纵横结合无盲区的全覆盖。

(通讯员 宗承灏)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