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倾力打造五保老人幸福港湾
在宽敞洁净的院落里,老人们有的聊天下棋、有的闭目养神,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置身于暖意融融的“家庭”,大通区孔店乡第二敬老院73岁高龄的五保老人景开田激动地说:“住着漂亮的新房,吃着可口的饭菜,还有专人照顾洗澡、理发、换衣服,我活了一辈子,也没享过这样的福啊!”
我市各级民政部门高度关注民生,狠抓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使五保供养工作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病有所医”的目标。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市的农村五保户如景开田一样,不仅没有成为被人们遗忘的群体,而且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五保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相当一部分都是呆、傻、残疾对象,有的脾气古怪,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成为管理服务的一大难题。
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我市对五保供养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五保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市民政局结合五保供养考核标准,定期对各县区情况进行抽查;全市各乡镇全部做到一乡(镇)一柜、一村一档、一户一表。申报、审核和审批手续完善,资料齐全。
全市现有五保供养对象15135人,根据新的《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安徽省《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办法》,我市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五保供养资金的保障渠道、保障标准、资金管理和资金发放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1300元的供养标准,全部通过“一卡通”实行社会化发放。
2010年,累计发放五保供养经费1967.55万元,其中下拨省级财政资金1256.2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11.26万元;12月份,还发放了一个季度的临时价格补贴每人60元。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全市平均生活标准达到了每人每年3600元,比上年增长670元,提高了23%。
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大力推行亲情服务,努力打造温馨五保。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全天巡查,每天打扫宿舍,每周清洗衣服,还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洗澡搓背;制定食谱菜谱,每天荤素搭配,三天不吃重样饭,精心安排饮食,悉心照料他们起居;与临近医疗卫生站建立结对关系,健全五保老人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同时提供象棋、扑克等娱乐用具,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农村五保对象是社会中最特殊、最困难的弱势群体,敬老院则是农村五保供养的主渠道。
2010年,省政府把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再次纳入了民生工程。我市当年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0所,新增加床位数1400张,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人数达到5999人,集中供养率达到39.64%。同时对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采取按床位数进行补助的方式,累计下拨建设资金2100万元。在省民政厅规定每张床位8400元的基础上,我市增加了地方配套资金每张床位补贴6600元,提高部分由市、区财政按7:3比例分摊,用于解决农村敬老院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
现已建成的敬老院院内环境优美,错落有致的庭院中花草茂盛,景色宜人,两人一间的宿舍更是宽敞明亮,宿舍内各种生活用品配备齐全,使五保老人过上了干净、舒适的生活。
2011年,我市结合民政发展“十二五”规划,致力于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成当地的为老服务中心。
凤台县刘集乡为老服务中心、潘集区贺疃乡为老服务中心各150张床位,大通区上窑镇为老服务中心、毛集实验区毛集镇为老服务中心各100张床位,任务均已分解到位,并将于5月份全部开工建设,10月底前全部竣工,12月底前全部达到入住条件并安排五保供养对象逐步入院。
建得广厦千万间,五保老人尽欢颜!自从我市五保供养和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两项民生工程实施以来,五保老人们真正过上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的幸福生活。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精心烹调的可口饭菜,社会各界对五保老人的无限关爱,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老人们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互爱护,在亲情化服务中颐享晚年。
(记者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