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楚文化 > 铜簋:战国晚期楚贵族使用的“大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铜簋:战国晚期楚贵族使用的“大碗”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2/26 7:58:1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其主要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粮,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大碗,人们使用工具从中取食。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就馆藏着一件战国晚期楚国青铜器——铜簋,由安徽博物院提供。这件铜簋,造型、装饰与西周、春秋的铜簋相比,别看它其貌不扬,品相不佳,但却是国宝级文物。

该铜簋体如豆形,直口、浅腹,圆形拱盖,盖顶饰有四个变形的鸟形钮,腹部设有4个窄扉棱,高圈足,下承四足台座,方形座较矮,简洁朴实,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楚国青铜器特色。据资料记载,该铜簋是1933年在当时还属于寿县的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共出土4件,都是楚国迁都寿春(今寿县)后就地铸造的。

楚顷襄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太子熊元在黄歇的帮助下从秦国逃回楚国,同年秋天继承王位‌,是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41年,楚国在合纵伐秦中失利,国势愈衰,不得不迁都寿春以避秦。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楚幽王继位。楚幽王十年(即公元前228年)三月,楚幽王卒,同母弟熊犹代立,是为楚哀王。

现位于谢家集区杨公镇李三孤堆的战国晚期楚王墓,发掘前称“李三孤堆”,又称“离散孤堆”。该墓口东西长41.2米,南北宽40.2米,墓口以下设有九级台阶,深15米,墓口东端有一条长22.4米斜坡墓道。1933年被盗墓挖出来的大批青铜器有鼎、簋、敦、甗、簠等。专家学者研究这些器物之后,得出结论,这个墓就是楚幽王墓。随着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发现,也拉开了楚文化研究的序幕。

据了解,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以后比较少见。西周以来,鼎、簋等食器升级成为青铜礼器的核心,成了政权的象征,等级关系的标志,通过形制、大小、组合关系体现等级,形成独特的礼器体系。在古代礼制中,青铜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在商代早中期,簋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到了商代晚期,双耳簋开始增多。西周时期是簋的盛行时期,不仅出土数量增多,而且形制亦趋复杂,除双耳圈足簋外,还出现了四耳簋、三足簋、四足簋和方座簋等,西周中期后多有盖。簋至战国后开始衰落,制作比较粗糙,其形状和装饰大胆突破传统风格,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也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

(记者 张明星 付莉荣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