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讲述二十四节气故事”征文 > 二十四节气中的谚语之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二十四节气中的谚语之美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1/15 10:02:0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河流域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发源地, 它所体现的天时与农事、节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勤劳智慧的先人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节气谚语。

比如“惊蛰牛打颤,高粱死一半”,意思是“惊蛰”之日气温升高,而这天若冷得耕牛发抖,则预示年景欠佳。

“立夏三指火,麦死九条根”,意思是到了立夏之日,地温进一步升高,三个手指并拢的土层都发热了,小麦发达的根系即接近枯死(成熟)。

“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退后”,指泡稻育秧把握的时间尺度,这是当年农家精心操作的技术活。意为这年清明节若在二月,泡稻浸种应放在节后;清明节若在三月,泡稻浸种则应该放在节前。

“六月栽秧看上趟”,意思是一块面积大的田,开始栽插的秧苗与最后栽插的秧苗相对比,生根与发青都会不同,说明六月栽秧已到了晚期,必须分秒必争。

到了“立秋”与“处暑”时段,人们急切地盼望秋凉,这便有“秋后十八盆”之说。意思是立秋之后,天气依然炎热,还需要洗18天的澡,而18天后即会不澡也安。

汉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整合为一个完善的农时系统,在长达几千年的农耕时代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此产生的谚语千秋不衰。

“立春”,民间又称“打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的日期不尽一致。还有“春打五九尾,家家拉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之谚,前者预示五谷丰登,后者预示灾年。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古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适逢元宵节,民间有吃元宵、跑百病(即跑灯看戏)的习俗。

“惊蛰”,意味着日后气温回升,土壤解冻,春雷一阵,雨水丰沛,有“惊蛰点瓜,遍地开花”之谚。

“春分”,民间有“插柳树,放风筝”习俗以及“麦过春分昼夜长”的农谚,意思是地温升高,宜于越冬小麦生根返青。

“清明”,时至清明,气温回暖,春意正浓,素有“清明要晴,谷雨要淋”之谚。

“谷雨”,是时雨水生百谷,禾苗茁壮生,是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此时令宜于下雨,所以便有“立夏不下搁犁搁耙”;又宜于天热,所以有“立夏不热,五谷不结”以及“立夏三指火,麦死九条根”等谚语。

“小满”,小满之后气温进一步升高,雨水增多,越冬作物相继成熟,农事活动逐渐展开,古诗句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我耳熟的谚语有“小满栽秧家把家,芒种栽秧普天下”“小满割麦家把家,芒种割麦普天下”之说,说明小满是收割与种植并举之时。

“芒种”,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即要收割,带芒的水稻亟待栽插。适逢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喝雄黄酒、门前插艾条习俗。

“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此时正逢江淮之间梅雨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进入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段。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谚。

“小暑”,从农事上说,有“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中间种绿豆”的谚语,民间有“新媳妇回娘家避暑”与“盘伏”(即晒衣物除霉虫)的习俗。

“大暑”,是一年中炎热天气的顶峰,也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阶段,故有“一天一暴,田埂都收稻”的谚语,意思是空气中氮磷钾的成分通过雨水凝固,降落到灌浆的稻穗中,等于给水稻追施养分。

“立秋”,此时有“把扇丢,一枕新凉一扇风”和“一雨变成秋”的谚语。农作物进入成熟期,故有“立秋十日,寸草结籽”之说,意思是除了越冬作物外其他作物都停止播种了。

“处暑”,此后温差增大,秋凉时有袭来,庄稼逐渐成熟。此时恰逢中元节,是祭奠新故亲人的日子,因此中元节当天不宜访亲探友。

“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此时是收获期,所以有“白露天气晴,稻米白如银”。又有“白露下雨麦难种”意思是白露之日下雨,往后阴雨天多,影响小麦的播种期。

“秋分”,有平分秋色的意思。此时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它送走初秋的淡雅,迎来深秋的斑斓。农家进入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时段,又逢传统中秋佳节,民间有“包糖馍、吃月饼、玩火把与摸秋(随意摸点毛豆、芋头、辣椒之类)”的习俗。

“寒露”,农事繁忙在即,故有“寒露油菜霜降麦”之谚语,指正逢油菜播种期。又适逢“九九重阳节”,中国古有“登高望远”插茱萸之习俗。

“霜降”,晚秋时节,开始下霜。农事接近尾声,小麦正值播种期。适逢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祭奠先祖。

“立冬”,它不仅预示冬天的到来,而且要重视秋收冬藏,民间有冬补、冬养和腌制过冬蔬菜的习俗。

“小雪”,它表示降雪的起始,此后气温直线下降,偶有降雪,但还没到大雪纷飞的时候,故称小雪。这一时节起,民间纷纷腌制腊物,以鸡、鸭、鹅为主,晾晒时油光闪亮,展现出农家独特的风景。

“大雪”,它的降雪天数与降雪量比小雪时节明显增多,古有“麦盖三床被,头枕馍馍睡”的谚语。意思是雪厚地暖,麦苗保温,同时冰雪融化又湿润了土壤,所谓“瑞雪兆丰年”。

“冬至”,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称“冬节”,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民间有“三九四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老母鸭”之说。冬至以后,北半球白天变长,故有“吃过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之谚语。

“小寒”,此时段天气寒冷,适逢传统腊八节,民间有“喝腊八粥”、杀年猪、磨元宵面、磨豆腐之俗,年的味道越来越浓。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期间,适逢中国的传统节日“祭灶”(即小年),祭祀灶王爷的意思。此时有“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南,也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一宝贵遗产,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余益环)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