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楚文化 > 青铜瑰宝——楚地铜敦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青铜瑰宝——楚地铜敦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10/29 7:11:1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陈铜敦

敦,是个多音字,在现代汉语中它有两个读音。一、读作dūn,常组词有敦厚、敦实等。二、读作duì,是专门盛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和礼器。其盖和器身常作半圆球形,上下两部分各有三足或圈足,两部分合起来为球形,流行于战国时期。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里就展陈着这么一件名为铜敦的楚地宝物。

“它出土于李三孤堆楚幽王墓,专家考证其年代在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是典型的楚文化区域文物。”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李三孤堆出土文物数千件,时代明确、文化面貌清晰,件件都是难得的瑰宝。

据悉,武王墩墓未进行抢救性发掘之前,李三孤堆楚幽墓是当时已知发现的唯一一座战国时期楚王墓。其位于谢家集区双庙村朱家集,1933年、1938年多次被盗掘,出土文物散布于世界各地。这些文物主要有铜器、玉器和滑石器,包括鼎、鬲、甗、簋、瑚、豆、敦、俎、壶、尊缶、罍、爵、耳杯、勺、浴缶、鉴、盘、洗、斗,以及炉、箕、秤盘、量等种类繁多的文物。闻名世界的“铸客大鼎”就出自这座大墓,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里展陈的铜敦也是李三孤堆出土的精美铜器之一。

这个铜敦远看像书本里的插图“地动仪”,近看,它由上下两个半球构成,大小犹如一个约10斤重的椭圆形西瓜。铜敦的两个半球顶部各有三个兼具装饰作用的兽足,中部各有一对环耳,两个半球分开后,可分别由各自的三个兽足支撑,平稳立于桌面,造型极为考究、做工颇为精美。

资料显示,敦是由鼎、簋演化结合发展而成的青铜器。敦一般为三短足、圆腹、口侧附兽首。器有盖,盖上有三环,翻转过来成盘状。后来敦演变作西瓜状,下有三短足,侧有两环耳,盖上有圆握把。各地出土文物显示,敦的器型有的作卵形,也有作扁圆四足的,更有无足只有两环耳的。

据考证,敦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初为盛黍稷之器,黍稷宜温,所以有盖,盖能翻转过来使用。敦最初有三足,下边可以烧火,后来渐成短足,以至无足,逐渐成为了盛器。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查询资料得知,器型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中展陈的铜敦相似的敦有不少。如收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州博物馆的战国铜敦,其无论大小还是外形,都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里展陈的铜敦极为相似。有关介绍指出,敦,以其独特的形态出现于世,这种器型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仅见于中国。敦,也是一种粢盛礼器,流行于关中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在楚地别称为“盏”。楚地的敦(盏),展现出了与中原地区敦形制上的很大不同。春秋晚期以后,铜敦被豆所取代急剧衰落,仅在少数墓葬中尚能见到上下同体、紧紧扣合的球形敦。一般认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敦是古代王侯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青铜器,上下扣合的球形铜敦更是其中的珍品。

据了解,淮楚区域楚国遗物众多,铜敦作为其中的精美铜器之一,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特点。前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在铜敦展窗前纷纷驻足欣赏,大家对古人的制器工艺由衷钦佩,对淮楚文化多增敬意。(记者 苏国义 李严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