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指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它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按照形态划分,主要有路街巷、河流、居民点、桥梁楼宇重要建筑物等等。
历史悠久的地名是宝贵的区域文化遗产,它具有独特的凝聚力、亲和力,是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是地方上的无形资产,其重要性正在日益彰显。本文将讨论“春申”一词作为地名使用的沿革及现状,并就这一地名的文旅价值提出初步看法。
淮南故土的“春申”地名使用
本区域内,目前明确可知的“春申”地名的使用出现于唐朝咸通四年(863年)。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寿州大水,淝水冲决田沟,在今天县城东门外二里的地方出现一块墓碑。碑额依稀可见为“唐寿州□□□严公墓志”,碑文大体可读,清光绪《寿州志》收录其文。严公名密,字元之,是天水严氏之后裔,其家族迁居寿州,至咸通年间已逾一百二十年。严密被当时的寿州刺史令狐通所赏识,先后出任多职。“咸通四年秋九月,疾于春申坊私第……明年秋八月中旬,窆于寿东二里黄公乡春申坊,附先茔也。”由碑文可知,其时有“黄公乡春申坊”这一地名,并明确可知位于州城东门外二里。
延续至宋代,“春申坊”这一地名仍在使用。寿县城东北隅有一座千年古刹,相传始创于唐代,宋时称作“东禅寺”“天圣院”,明初改名为“报恩寺”并沿用至今。山门之内,二佛殿门前,旧时有舍利砖塔一座,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筹建,历十年而成。塔中壁上原嵌有碑石八块,罗列天圣初年捐施者姓名及所在乡坊甚详,为不可多得的地名史料。碑文中出现“春申坊”地名九处,其中含“黄万乡春申坊”一处(疑即为唐代“黄公乡春申坊”)。
明时,“春申”地名已经屡见于地方志。成化版《中都志·坊巷》载,寿州有“宣化坊、 里仁坊、公明坊、 昼绣坊、镇安坊、春申坊、留犊坊、兴贤坊、 仁和坊、清淮坊”十坊;嘉靖版《寿州志·坊乡》载,“在城坊十七,分七图,宣化坊(州西)、东春申坊(州东)、中春申坊(州东北)、 西春申坊(州西北)、东紫金坊(州东南)、北紫金坊(州东北)、东紫城坊(州北)、西紫城坊(州西北)、中延寿坊(州北)、 西延寿坊(州西北)、清淮坊、仁和坊(俱州西)、力田坊 、德化坊、镇安坊(俱州南)、留犊坊(州西南)、 广积坊。”我们会发现,成化至嘉靖之间,“春申坊”由一化三,有东、西、中之分,推测是原辖区内居民渐多,官府为便于管理而进一步细化基层单元所致。
清沿明制,光绪版《寿州志》亦载有东、西、中三处“春申坊”,无需赘述。民国初年改坊为镇,也曾保留“春申”之名。1936年《中国红十字会月刊》所刊载的《寿县分会会务报告》之中明确在县城内共有十七镇,其中有“东春申镇”“西春申镇”“中春申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街+巷”来明确城市基层管理单元的区别,“春申”之名在一段时间内淡化出人们的视野。
寿县还有“春申台”“春申君故宅”等地名。光绪版《寿州志·古迹》记载道:“春申台,在州城内东北隅,遗址犹存,见《天下名胜志》;春申君故宅在州治西钟楼巷。”明代大文人王世贞曾作有《雪后问春申台》一诗,“寿州城内春申台,片片寒花飞作堆。令尹玉缨看不见,舍人珠履踏还来”,亦可为史料的佐证。
进入新世纪,历史地名逐渐为当地政府及民间所重视,“春申”开始频繁出现在地名之中。2002年7月,淮南市将赖山村和矿北村合并成立春申社区; 2011年,淮南市田家庵区设有“春申大街”;寿县亦将新城区2处新建小区命名为“春申学苑”“春申佳苑”……
江东封地的“春申”地名使用
《史记·春申君列传》:“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公元前248年至公元前238年,春申君携其子在江东封地上进行了10余年的治理,使吴地在历经两百多年沉寂后,成为“江东一都会”。吴地之人对春申君父子筚路蓝缕创业之功的感激,充分体现在“春申”地名的使用之上。
成书于北宋的《吴地记后集》之中就记载:“昆山县十四都,朱塘、积善、金吴、甲水、永安、武元、安亭、临江、湖川、春申、惠安、醋塘、新安、王乐”,春申之名赫然在焉。明《江南经略》:“宋改苏州为平江府,昆山隶焉。嘉定十年,太守赵彦橚、提刑王棐奏,割县之东境安亭、春申、平乐、醋塘、临江五乡置嘉定县”,可见其后“春申”乡再次划分至嘉定县。
吴地不仅有“春申乡”,也有“春申里”。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巻四十》收录一篇《倪母薛孺人墓志铭》,文中说“孺人姓薛氏,世家常州之无锡……墓在其邑凯原乡春申里之原”,可见春申里为凯原乡之属。
江阴还有港口以“春申”为名。宋代单锷撰写的水利著作《吴中水利书》记载:“江阴之季子港、春申港、下港、黄田港、利港,宜兴之塘头渎,及诸县凡有自古泄水诸沟港浜渎,尽可资食利户之力也。”
上海的黄浦江又名春申江,是上海的地标河流。根据《上海志·建置沿革》载“上海地区,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吴、越、楚,曾是楚春申君黄歇的封邑”,可见春申江的得名确有渊源。“春申江”这一地名的应用,其实早在元代就有文字记录。元代谢应芳所著的《龟巢稿》收录一首诗《郑朝宗教谕以予去冬初度自寿之诗次韵见贻,予复和而赠之》,其中有“江流南汇春申浦,海门东入阳侯宅”之句,其时已有“春申浦”这一地名。
今日,上海、苏州、无锡有多处以“春申”来命名的地方。根据《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可知,目前以“春申”为名的地方,上海市56处,苏州市19处,无锡市8处。
“春申”地名的文旅价值
地名是不仅仅是当地社会发展的“活化石”,而且还是所属城市展现自己风采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春申”地名的地理分布来看,其使用主要在上海、苏州、无锡、淮南等地,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地理框架之内;从历史文化资源来看,上海、苏州、无锡、淮南市寿县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用资源丰富;从经济基础来看,上海、苏州、无锡三个城市都是GDP过万亿,淮南市虽经济体量较小,但近年来倾力打造寿州古城创5A级景区,发展态势良好。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影响下,区域内旅游要素的全面流动、文旅资源的合作开发,已成必然之势。
上海、苏州、无锡、淮南四地可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开展对“春申”地名的系统保护、发展和利用。
一是做好“春申”地名保护规划,避免地名命名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这一地名的文化底蕴。
二是讲好“春申”地名故事,使其不仅厚重,而且鲜活。四地要对所属的“春申”地名进行梳理,然后会同文史研究专家进行鉴定、挖掘。设置统一式样的地名标志牌,内容包括名称、来源、沿革以及简明生动的历史故事。
三是围绕“春申”地名文化开发旅游线路。历史悠久的地名遗产与新时期的旅游产业开发息息相关。关于“春申”的每一个古老的地名都传承着一段历史,把这些地名一个个的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条关于春申君的文化、经济长廊。(李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