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楚文化 > 辨曲直、知忠奸 獬豸:文物中的“执法神兽”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辨曲直、知忠奸 獬豸:文物中的“执法神兽”
【字体: 】 发布时间:2024/9/26 6:58:2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似羊非羊、似马非马、头顶独角……”在淮南市博物馆,有这么一件战国时期的卷云纹错银独角兽铜饰件,总是让人们驻足在它的展柜前,对它的身份猜测不已。

卷云纹错银独角兽铜饰件造型呈躺卧状,兽体四肢蜷曲,体态矫健,头颅昂首远望,双目炯炯有神,头上长有一根粗壮尖角,甪端弯曲,兽体全身错银廓线,以卷云纹装饰。

据市博物馆讲解员蔡天羽介绍,这件文物是1972年11月29日该馆于当时的市废旧物资公司征集到的,饰件长7.1厘米,高5.3厘米,重234克,整体造型小巧精致。因此种兽形物仅见于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墓葬中从未见出土过,文物专家在鉴定时,为了给它正名,意见很难统一,有的认为此种独角兽应称作“麒麟”或“甪端”,有的则认为是“獬豸”。

在古代,神兽不仅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更是人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神兽的形象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建筑装饰以及生活摆件中,以示崇拜和喜爱。

在《山海经》中,独角兽指的就是一种名为“獬豸”的神兽。獬豸的形象特征就是体形大的像牛,体形小的像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据传,这种神兽见人争必即以角触不直者,所以能辨曲直。

獬豸在古代文献中被描绘为一种能辨识善恶且公正无私的神兽,其形象与象征意义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多个时期,在古书中多有记载,如《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见人则眠。名曰‘獬豸’。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则触不直者,闻人之誓则以角抵之。”这是关于獬豸最早的记载之一,描述了其辨识善恶的能力。《云发七签》中说:“獬豸置于朝,不直之臣,兽即触之”。《淮南子·主术训》中则提到:“獬豸之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则触不直者。人若盟誓,则触不直者。”再次强调了獬豸公正裁判的特性。

证诸史料,獬豸是以法兽形象出现于世的,后来统治者以此形象做冠饰,戴之以示法治之公正。如汉代杨孚《异物志》中说:“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隋书·礼仪志》中记载:“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宋书·符瑞志》中说:“獬豸知曲直,狱颂平则至。”《淮南子》中说:“楚文王好服獬豸冠,楚国效之。”《集解》中说:“蔡邕曰:法冠,楚王冠也。秦灭绝。后来秦御史及汉史节,执法者也戴此冠。”《元曲选》中说:“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北周庾信有诗曰:“苍属下狱吏,獬豸饰刑官”。之后,历朝都用獬豸形状为服饰,清代御史及按察史补服前后皆绣獬豸图案。因此在古代,獬豸是司法公正的象征,法官戴的帽子饰以獬豸,称之为“獬豸冠”,以示法律的威严和公正。

市博物馆里的獬豸文物,背后有三个突出榫钉。由此可知,它应是附于冠(帽)上作为冠徽(即如现在的帽徽)之用的标志。

蔡天羽介绍,獬豸文物全身施以金银错图案,颈的四周饰羽状纹,肩、腹、背为云龙纹。这些都是战国时贵重物品流行的纹饰要素。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错银工艺,这种工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金属装饰技艺,对手工和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工匠们在制作这种物品时,会在器物表面预先雕刻出凹槽,然后将银丝嵌入这些凹槽中,通过反复锤打和打磨使银丝与器物表面平滑对接,最终通过抛光使整个器物表面呈现出亮丽的效果。

错银工艺起源于战国时期,最早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主要用在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青铜器物件上作为装饰图案。它以青铜为基本背景,以金银体代替画料,从而实现在青铜器物上“绘画”的效果。由于错银工艺制作复杂,材质昂贵,这种技艺在古代往往是贵族阶层的专属,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此文物出土于淮南市,此地战国时为楚的晚期都城。据此猜测,这件文物应为战国时楚王冠上(獬豸冠)的冠徽饰物。它的发现不仅使历史资料得到了印证,同时对研究楚文化亦提供了重要材料。

(记者 李严 苏国义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