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升华出原始先民的飞天梦想,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神奇的宇宙太空,奥秘无穷。它高兴时,祥云丽日,惠风和畅;它愤怒时,雷霆万钧,暴风骤雨;它含情时,月华皎皎,星汉灿烂;它无情时,阴晴不定,旱涝不收。因此,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就对神秘的宇宙太空充满各种疑问。诸如:日月星辰,为什么有斗转星移?春夏秋冬,为什么有岁序更迭?日蚀月食,为什么有昼夜长短?对于这些自然天象,他们无以解答。所以,从远古开始,华夏先民们的原始思维中就有了遨游太空一探究竟的飞天梦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人们渴望摆脱大地上各种灾难的束缚,在蓝天之上自由翱翔;在月亮之中长寿成仙。“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最初雏形,就是华夏先民们原始思维的产物。是华夏先民在自己的生活和劳作中,对神奇大自然天象顶礼膜拜而逐渐产生的一种精神信仰意识。
但《淮南子》以哲学化的理性思维,取代原始神话的原始思维,在第六卷《览冥训》中,“嫦娥奔月”这则神话就被赋予了这样一种政治色彩:“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这里的“姮娥”既是“嫦娥”。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改称为“嫦娥”。其大意是说:后羿向西王母求来的长生不老仙药被嫦娥偷吃后,而飞往月宫。后羿为此感到惆怅和沮丧,惋惜再也无法得到这长生不老仙药。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是因为后羿不知道这长生不老仙药是怎样炼成的。所以说,凡事都应该掌握事物的根本,就像向邻居借火不如自己掌握用燧取火的技术,借别人的井打水不如自己家院里凿口井一样的道理。
《淮南子·览冥训》借神话“嫦娥奔月”,来论证这样一种政治哲学:君王治国理政,必须懂得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和规律这个“道”理。后羿之所以懊恼和责怪嫦娥偷吃仙药,撇下他独自飞往月宫,就是因为后羿不掌握长生不老仙药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道”。因此,对于当权的君王来说,“得道之柄”,才能“立于中央”。而“黄老道学”的“道”,就是能掌握一切复杂事物的根本和规律的钥匙。所以,“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这就是说,君王一旦掌握了“黄老道学”的钥匙,就能居高临下,立于中央;以道德治理国家,用仁义辅佐施政,大臣们都会给天子出谋划策,百姓们都会感念天子仁德,天子从容指挥,四海归心,百姓归服。这就是《淮南子·览冥训》引用“嫦娥奔月”这则神话故事,论“道”说理的目的之所在。
《淮南子》借神话论“道”说理,可谓苦心孤诣。但因不合汉武大帝的正统,所以,被长期湮没,使《淮南子》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成为历史悲歌。但《淮南子》比较完整地记载保存的这则嫦娥奔月经典神话,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嫦娥奔月”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演绎下,成为一段凄美动人的古典爱情神话故事而千古流芳。不过,“嫦娥奔月”更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却在于它对人类航天探月事业所产生的巨大贡献。正是“嫦娥奔月”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撩起了中国人以及人类世界的飞天梦想。现如今,“嫦娥奔月”已成为我国航天探月工程的代号,从而令全球航天界为之称颂和仰慕。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精神的力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原始先民们一次又一次遭受自然灾难毁灭性的打击而无能为力时,就逐渐把抗灾解难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又一个超然的“英雄神”身上,仰望“英雄神”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崇高。就这样先民们勒石壁刻、口口相传,用神话的形式来塑造自己心灵中的精神偶像,以表达他们既敬畏自然,而又不屈服自然的顽强意志;既服膺自然,而又探索自然的创新意识。英雄神话是原始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想象和推创出来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记号,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凝结成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孕育成特有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
《淮南子》四大经典神话,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其孕育出的民族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力弘扬的伟大中国精神不断闪耀出时代光芒。(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