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这部“绝代奇书”,以它完整记载保存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经典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不仅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神话史和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而且,从中我们可以仰望孕育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舍身奉献、探索创新伟大中国精神的光芒。
《淮南子》集先秦诸子百家、黄老思想之大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其书意在为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治国安邦的资政通鉴。在《淮南子》的篇章中,利用上古神话中“神”的形象,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将神话中的“神”,赋予人们所崇拜的、理想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使这个“神”人性化、人格化,进而又把这种人性化、人格化的“神”历史化,并当作论“道”说“理”的论据和例证在著作中广泛引用,从而为汉王朝当权者树立一个敬仰和追求的典范。这不仅是《淮南子》的政治夙愿,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经典神话能够在《淮南子》这部“绝代奇书”中得以完整记载保存的绝妙之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展现出原始先民不畏强权、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段神话记载在《淮南子》第三卷《天文训》中。大意是:在久远的古时候,起因是由于部落联盟首领共工氏和“北方天帝”颛顼为争夺天下的帝王之位,而引发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共工没颛顼实力强大,激战中失败。但他不屈不挠,以头撞倒擎天之柱不周山。擎天的柱子撞折了,系地的绳子断了,这样就造成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运行移动,地向东南方塌陷,所以,江河趋流,泥沙俱下,都向东南方流去。
在《淮南子·天文训》及后世记载演绎的这则神话里,颛顼与共工已脱离了原始神话中的神性,而赋予了人性魅力。他们已经成为远古时部落联盟领袖人物黄帝和炎帝的后裔。共工与颛顼之战,实质上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一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令人赞叹的是,共工氏虽然军事实力不敌颛顼,但他的精神可嘉。他以敢于牺牲、勇于抗争的气概,挑战强权,撞倒颛顼赖以维持宇宙统治的擎天之柱不周山,共工氏虽败犹荣。他的壮烈精神、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向任何欺压奴役、讹诈封锁我们的外来势力低头而宁死不屈的血脉源头。
“女娲补天”,彰显出原始先民敢于战天斗地、自强不息、舍身奉献的民族精神。记载在《淮南子》第六卷《览冥训》中的这则神话故事大意是:在上古时,人类正面临一场灭顶之灾,四根擎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凶禽捕击老弱。谁能拯救人类于危难?在灾难面前,“女娲神”心怀黎民,勇于担当。她毫无畏惧地站出来,冶炼五彩石修补苍天,砍下鳌足当擎天大柱,堆积芦灰制止洪水,斩杀黑龙来平息冀州。终于,苍天得到修补,四方擎天柱又立了起来,洪水不再泛滥。大地上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日月星辰去而复来,人类重归安宁又得以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就是“女娲神”敢于战天斗地的英勇形象:舍生忘死,无私无畏、勇于担当奉献的精神品质,非常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女娲神”精神,就是先民们在面临着重大灾难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所想象和创造出来的“英雄神”精神,所崇尚敬仰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形象和人格魅力是如此深深地融化在先民的血液里,孕育在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信仰情怀。
“后羿射日”,体现出原始先民气吞山河、英勇无畏、除害安良的民族精神。这则记载在《淮南子》第八卷《本经训》中的神话给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那是在尧帝时代,天上十个太阳一起出来肆虐,烤焦了大地上的庄稼禾苗,晒死了原野山峦上的花草树木,焦头烂额的百姓们已无果腹之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凶禽猛兽又趁机出动吞噬伤害百姓。生命濒危的人们只有向天呼号。为了救民于灾难,尧帝决定派神箭手后羿出征杀敌。后羿临危受命,英勇无畏,在畴华这地方杀死齿长如凿子的猛兽,在凶水这地方杀死喷水吐火的九头怪婴,在青丘泽射死了凶猛的大风鸟,又从天上射落九个毒辣的太阳,在地下杀死了人面马首的怪兽猰貐,在洞庭湖斩断兴风作浪的修蛇,在桑林擒获了獠牙暴突的封豨。后羿就这样不负众望,除恶务尽,拯救百姓。万民都感戴尧帝和后羿的恩德,推举尧帝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以神话传说为“史”,又以此“史”为据,塑造出“后羿射日”为民除害,敢于献身的“英雄神”形象。一方面礼赞后羿射日“英雄神”精神,另一方面更是借此推崇尧帝情系于民,慧眼识英、用人得当、解民倒悬,所以被万民拥戴的圣德。因此告诫当权者们,大汉江山要想长治久安,须以后羿射日的英雄精神为典范,“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与天地合德,日月合其明”;就必须以尧帝“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的圣德为楷模,树立亲民、爱民思想,才能一言而万民齐。(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