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国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国。
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
灭齐国之后,秦王嬴政仰天大笑:六国皆以为是朕灭了你们的国,殊不知,灭六国的,是你们六国自己啊!
秦王嬴政又对群臣说:今天,六国皆骂朕。今后,后人会颂扬朕的丰功伟绩!
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十年时间灭六雄,一统天下。
强悍的七雄之首秦国,演变为伟大而强悍的秦朝。
不过10年。
在楚考烈王和它的国相春申君黄歇一同离世(公元前238年)15年之后,强大的楚国轰然倒地,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
在楚考烈王和它的国相春申君黄歇一同离世(公元前238年)17年之后,六雄相继湮灭。
没有嬴政,就没有秦朝。
没有秦朝,就没有今天中华大地广袤疆域。
2
公元前213年,嬴政已经担任皇帝第8个年头了。
就是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后来严重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走向的大事件。
因为拓展了一片新疆土,嬴政心情大好,在咸阳的皇宫里举行庆祝宴会。
君臣尽欢,开怀畅饮。
喝多了,一些大臣难免控制不住自己。
一些大臣对着嬴政一阵歌功颂德,极尽溢美之词,不遗余力赞美嬴政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业。
的确,嬴政配得上这些歌颂。
所以,嬴政听得很耳顺,笑容满面。
在这样一片莺歌燕舞之时,却有一个没有喝酒的大臣,他因为没有喝酒,所以头脑清醒,出来砸场子了。
这个人,就是博士淳于越。
秦朝的博士,可不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博士。这是一个负责书籍、经典和历史事件编撰的官方职位,还能出席涉及大政方针的国家重要会议。可见那时的博士,官职不低、地位颇高。
众所周知,秦朝建立后,一改此前商、周、春秋、战国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如果以今天的视角来看,郡县制要远比分封制科学、民主、进步。
但是,放置于那个时代,包括淳于越在内的很多大臣,都不认同郡县制,认为不效古制、国家必乱。
即便秦朝已经立国8年了,围绕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争论、交锋,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搞得嬴政不仅心烦,而且很疲惫。
也不知道这个淳于越那根筋出了问题,也许是他看到嬴政那天很高兴,于是,不分场合,在宴会上,大庭广众之下,旧事重提、老调重弹,居然向嬴政提出恢复分封制。
宴会现场,众人无不愕然。预感到嬴政必然雷霆震怒,淳于越要大祸临头了!
果然,这次宴会后不久,嬴政找来相国李斯探讨这件事。
李斯与秦始皇君臣久了,秦始皇的心思也能猜到一些,就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一定会降低皇帝的威信,影响国家稳定。”李斯认为,应当严格控制当时的言论,禁止学术自由,并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正符合秦始皇的心意,于是秦始皇下达了一道“焚书”的命令,“焚书”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了。
这次“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除了秦国的历史、医药、种树、占卜、法令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秦国博士官藏的这类书不许烧);焚书令下达30天以后,再不烧书就处以脸上刺字的刑罚;鼓励臣民学习法律狱令;不准以古论今,否则诛灭三族;不准臣民谈论《诗》《书》等等儒家经典,否则处以弃市之刑;官吏有知情不报者,与之同罪。
这就是人所共知的著名的秦始皇焚书事件。
一个基本事实是,除了秦国本国的历史、医药、种树、占卜、法令等书籍以外,被灭六国的所有书籍包括历史书籍,都在这次声势浩大持久的焚书运动中,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毫无悬念和疑问,楚国的历史书籍,也被焚烧殆尽。
关于楚国考烈王、春申君黄歇、王后李嫣、国舅即后来的相国李园,所有的文字记载,都被焚烧。
死无对证。
3
西汉汉武帝元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08年,当朝的太史令司马谈去世,遵循司马谈意愿,按照西汉官制并经过汉武帝同意,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接替他的父亲,担任太史令。
西周、春秋时,设置官职太史,负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
历经秦朝,历史演进进入西汉。
以司马谈为代表的国家史官们,无不为秦始皇发动的“焚书”运动,所造成的战国六国历史的空白、断代,而深深忧虑。
责任和使命,让他们常常夜不能寐。
这种想法,早已在司马谈的心中萌生,并最终作为父亲和前任的遗愿和嘱托,交给了司马迁。
新任太史令司马迁,深感这是一项宏伟而不世之工程。
从他担任太史令的那一天起,就着手开始这项终将耗尽他一生、更让他辉耀史册的一部史书的撰写。
但突然发生的一个意外,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却意外促成了后来定名为《史记》的这部旷世史籍的诞生。
4
汉武帝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西出酒泉寻击匈奴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
李陵是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飞将军李广,却是如雷贯耳。李陵,乃李广的亲孙子。
李广利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妃子李夫人,乃李广利的亲妹妹。
李陵拒绝了汉武帝。却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汉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为素无交往的李陵讲情:“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
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大怒,杀了李陵全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广利和李陵是同时投降匈奴的,他们最初的开始,也许如同司马迁所言,并非真心投降,不过是寻找机会,以期回到汉朝。但汉武帝听信谎言,杀李陵全家,彻底断绝了李陵回汉的念头,干脆当了单于的女婿。
李广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单于把对于汉武帝的仇恨,都迁怒于他的身上,他被送上祭台,作为祭品被杀。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只能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5
司马迁,开启了他专心撰写史书的历程。
在司马迁担任太史令的时候,距离楚国考烈王、国相春申君黄歇共同离世的那一年即公元前238年,已经过去了整整130年!
在司马迁担任太史令的时候,距离秦朝“焚书”事件,也已经整整105年。
没有任何资料可以查找,也没有任何典籍可以借鉴。司马迁,如何来写史记的呢?
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口述者的讲述。
历史信息的保留、传递,除了有形的载体记载外,还有就是口口相传。
司马迁《史记》所写的涉及战国六雄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历史,大多来源于口述。
《史记》全书130篇,526500余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在《史记》的70个《列传》里,其中的一个列传,就是《史记·春申君列传》。
我们今天所阅读到的所有关于楚国的历史,基本来源于《史记·楚世家》。
我们今天所有关于春申君黄歇的历史,《史记·春申君列传》为唯一来源。
孤本、官本。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双面的春申君和双面的考烈王。
不过,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所记录的,一定是司马迁自己亲耳所听到的。
至于《史记·春申君列传》记录的,是不是历史真相,与司马迁无关,与《史记》也无关。(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