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考千(1925-2007),潘集区夹沟镇王嘴村(原凤台县高皇区)人。
王考千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仅读了四年私塾就辍学成为“放牛郎”。他的家乡——淮河大地泥河之滨是花鼓灯歌舞盛行地区,艺人辈出,世代相传。幼年的王考千受花鼓灯的熏陶,常在田间地头与小伙伴们一起编歌玩灯。他聪颖好学,听到的歌、看过的舞一学便会,加之勤学苦练,12岁就“下场”和大人们一起玩灯了,14岁时便在当地颇有名气。他在花鼓灯表演方面技艺娴熟、声情并茂,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得群众喜爱,人称“一阵雾”。他玩灯是个多面手,能歌善舞,扮演的“兰花”风姿妩媚、惟妙惟肖,表演的“鼓架子”矫健奔放、传神动情,演奏的花鼓灯锣鼓欢畅淋漓、样式多变。他的表演有三大特色:一是在“兰花”表演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步伐“端针匾”“风摆柳”。二是特别擅长花鼓灯锣鼓演奏,鼓、锣、钹等样样皆通,尤其以演奏大锣最为出众。他打锣鼓的速度、节奏掌控精准,快而不赶,慢而不散,强弱起伏,对比鲜明。他以锣领奏时,锣鼓点变化多端,不掉槌子不嚓音,锣槌时而高过顶,时而与同伴指戳戏耍,整个气氛让他渲染得热闹非凡。三是灯歌即兴编演唱技高一筹,见到什么唱什么,唱词信手拈来,合辙押韵。他特别注重运用老百姓的口头语,鲜明生动、风趣幽默、独树一帜。这可谓王考千花鼓灯表演艺术中的一绝。
新中国成立后,王考千玩灯生涯获得新生。1953年,王考千同田振起、陈敬芝、詹乐亭等十一人代表安徽参加第一届华东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一举成功,展示了花鼓灯的民间艺术魅力。20世纪50年代,王考千激情奔放,创作热情难收,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批体现花鼓灯艺术新风采的优秀花鼓灯作品。1957年,在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他的作品获优秀创作奖,他个人获表演特别奖(1957年1月22日《安徽文化报》予以报道)。同年3月,他与郭廷英(凤台县老艺人)合作,在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荣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在这次的北京演出中,他受到朱德、周恩来、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近七十年的玩灯生涯里,王考千在民间花鼓灯传承表演中,注重集众家之长,纳各流派之优,不断创新发展,努力使自己的表演跟上时代的步伐。20世纪50年代,其创作表演的《小圆房》先后在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大家演唱》安徽省《扫盲专号》以及《北京文学》上刊登。《小圆房》的姊妹篇《偷进房》在《上海文化报》刊登。王考千灯歌的特点是主题鲜明、题材丰富、格调健康向上。老百姓称王考千的花鼓灯歌“语言通俗,百听不厌”。
王考千一生根植淮河岸边乡村沃野,一边务农,一边玩灯,先后在夹沟宣传队、高皇文工团、王嘴村宣传队、夹沟花鼓灯艺术团、夹沟少儿花鼓灯艺术团等从事花鼓灯创作、演出、传承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王考千的花鼓灯艺术生涯焕发生机。20世纪80年代末期,花甲之年的王考千致力于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他把全家人发动起来,利用自家场院和器材,办起了家庭花鼓灯培训班,免费招收“门生”24人。儿子带锣鼓班,老伴带“兰花”班,自己带“鼓架子”班,用胶织袋装上稻草当毯子,自家的堂屋、院子、晒场当练功场地。几年下来,这批学生成了活跃在当地的民间花鼓灯表演骨干。1994年,他的爱妻和唯一儿媳(花鼓灯班中难得的助手和骨干)不幸相继去世。他没有沮丧和颓废,而是把更多的爱、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培养花鼓灯新人上来。为推动农村民间花鼓灯文化活动开展,他不顾年岁已高,先后在王嘴、新集、老庙等村镇义务举办了三期花鼓灯艺术培训班,学员达210多人。为更有利于花鼓灯新人成长,他在夹沟乡花鼓灯艺术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夹沟乡少儿花鼓灯艺术团,并出任团长兼教练。
进入新世纪,民间艺术日益受到重视,花鼓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再次燃起耄耋之年的王考千的花鼓灯激情。他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拉起灯班,又活跃在家乡的灯场舞台上。2006年在第七届安徽省花鼓灯会上,他带领家乡的花鼓灯演出队参加舞台演出、巡游演出、街头演出,每天演出10多场。2007年他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戴上了鲜红的传承人绶带。2007年年底他带着一生对花鼓灯的无怨无悔离开了我们。2008年,他的家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他带出的灯班荣获淮南市花鼓灯鼓舞大赛最高奖——金花鼓奖。
王考千不仅在花鼓灯的继承、发展、保护方面作出了贡献,同时他热心致力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连续五届被淮南市推选为潘集区政协委员。区政协采写的《王考千与民间艺术花鼓灯》作为五省交流材料刊登在《安徽文史》资料上。全国一些重要书刊均对王考千的花鼓灯成就与贡献进行收录。淮南电视台曾为其拍摄制作电视专题片《一个花鼓灯老艺人》。
王考千是地地道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是一个做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术家。他的演出足迹遍及周边怀远、五河、凤阳、蒙城、长丰、凤台、寿县、淮南等地区,是沿淮地区与陈敬芝、冯国佩等齐名的著名花鼓灯老艺人,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苏登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