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民声面对面 > 淮南为何不具备沿淮河发展的条件?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为何不具备沿淮河发展的条件?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7/31 9:40:2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市淮河淮上渡口南北岸线多为低洼湿地和基本农田(2023年7月27日摄)。 记者 张 越 摄

近期,关于淮南“沿淮河发展”的网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网民“濠梁水”在今日头条平台编发了题为《淮南沿淮发展才大有可为》 《淮南沿淮河发展潜力很大》的帖文,跟评420余条;网民“大白too”等在抖音平台编发了题为《淮南城市发展方向——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淮河岸边华丽转身》的视频,跟评1360余条。部分网民跟帖支持沿淮河发展,认为“淮河有这么响亮的名片不利用可惜”,应该借鉴延安、芜湖等城市沿河、沿江发展的经验,依托淮河天然优势,打造沿淮河旅游观光经济带。

近日,淮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专家们一致认为:网民的愿望虽好,但现阶段我市已经不具备沿淮河发展的条件。

市水利局:淮南沿淮地区蓄洪区多、安全风险大

市水利局专家介绍说,沿淮地区是安全风险最大的地区。我市地处淮河中游,是全国首批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淮河流经市境105km,水旱灾害频繁,建国以来共发生较大洪水18次,约4年一次。历年防汛,淮河干流堤防和行蓄洪区是重点,任务非常艰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进一步推高了区域洪涝风险。另外,淮河两岸也是采煤沉陷区分布的主要区域,采煤沉陷区对于耕种、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我市沿淮河自上而下设有国家级行蓄洪区5处,分别为寿西湖(寿县)、董峰湖(毛集实验区和凤台县)、上六坊堤(潘集区)、下六坊堤(潘集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汤渔湖(潘集区)行洪区,行洪区总面积311.6平方千米,人口约18万,行洪堤总长101.6km。瓦埠湖流域位于淮河南岸,流域面积4193平方千米,跨淮南、合肥和六安三市。1952年建东淝闸后,瓦埠湖被列为淮河蓄洪区,涉及寿县、谢家集区和田家庵区。

市水利局专家介绍说,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从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研究不同类型蓄滞洪区管理与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区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因地制宜发展第二、三产业,鼓励当地群众外出务工。限制蓄滞洪区内高风险区的经济开发活动,鼓励企业向低风险区转移或向外搬迁。加强蓄滞洪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开发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防洪的要求,保证蓄滞洪容积,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减少洪灾损失。蓄滞洪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制订人口规划,加强区内人口管理,实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严禁区外人口迁入,鼓励区内常住人口外迁,控制区内人口增长。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安徽省行蓄洪区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在产业管理方面,负面清单分为限制类与禁止类,将产业园区建设、制造业、水电气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列为禁止类项目,禁止发展建设影响行蓄洪功能的设施,或新增区内居住人口,或造成环境污染的其他各类产业。将农林牧渔业、重资产旅游业、风力与太阳能发电、道路工程建筑和安装与采矿业列入限制类。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我市沿淮地区不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条件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家介绍说,沿淮地区是区域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是淮南市也是安徽北部最重要的区域生态廊道,淮河两岸的焦岗湖、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凤凰湖都是自然保护地,并纳入生态红线进行保护。此外,舜耕山山脚到淮河水平面的高差约为49.6米。因此,各级规划对沿淮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限制。

专家介绍说,淮南城市建设的发展重点是南向发展。从区域发展格局上看,淮南市的发展重点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与合肥都市圈。因此,山南新区作为南向发展、对接区域战略的桥头堡,是未来发展的核心。且淮南南站、淮桐高速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均经山南新区与区域核心城市连接,使得山南新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与优势。从国家层面来看,淮河流域将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协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载体。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印发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其中淮南市的任务是落实岸线分级管控与分类利用、建设航运枢纽,以及建设新产业文旅基地。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家指出,就城市发展方向而言,淮南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以南向为主,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主战场是山南新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沿淮地区的发展,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改善和价值转化方面,谋划并实施了一批如淮河岸线环境整治、采煤沉陷区治理、沿淮行蓄洪区农民搬迁安置以及沿淮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希望通过“生态+”、“文化+”逐步把淮河打造成山清水秀生态屏障、淮河文化集聚旅游胜地与环境优美的宜居地。(记者 李 钧 苏 强 周莹莹)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