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前,各地各部门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可谓正当其时。然而少数人对调查研究形成了惯性思维,打好调查研究的预防针,才能防止调查研究“华而不实”。
调查不扎实。调查,既要调又要查,方可调出真情,查出实况。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调查,参观经典路线的套路式调查,固定群演的访谈式调查等等,在一个时期曾被诟病。如今已有改观,然而调查不扎实的现象依然要引起重视。要想调研出真情实况,就要看一看被调查对象的上下左右,对一对被调查对象的前前后后,比一比被调查对象的前世今生,摸清底子,才能亮出招子。还要查一查历年的汇报材料、数据,与现实的真实对比,汇报材料有没有美容美颜,总结成绩有没有掺假注水,剖析问题有没有短斤少两,这都需要在调研的过程中做一个360度的查验与甄别。否则,难免会挂一漏万,甚至成为纸上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如果查而不紧、查而不严、查而不实,提出的对策就会出现“客里空”。
研究不细实。摸清底子为了开对方子。开好方子找准路子,才能去除病根子。如果只去调查,而不去研究,不仅背离本意,还催生新的形式主义。遇到感冒轻则吃药,重则点滴,那是治疗流行病,不是个性化定制方案。对于各类复杂问题,该做切片的就要做切片,否则凭经验判断,不深入肌里,难除病根,更难防未病。《晏子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要把橘变枳的土壤成分、气候条件等深层原因研究透,而不能仅仅大而化之的定论为地域不同。这就需要下田间、访民间、问学间,朝乾夕惕,皓首穷经,才能培育出适合淮北生长的橘子。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光辉著作,为我们做好调查研究提供了范本。研究做到又细又实,才能做到量身定制,量体裁衣,为决策提供独家处方。
成果不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要经常反思有没有达到五字标准。毕竟调查研究开出的方子管不管用,关键要看效果和成果,群众才是最佳评委。方子的疗效期内,要经常看看治疗效果如何。治疗结束后,疗效有没有达到预期。如果没有达到目标,要对照方子的预测效果再来一次“路演”,再探一个究竟,看看是方子不对,是剂量有差异,还是对象有“抗体”。尤其是在结果的过程中,既不能随意下“禁令”,也不能随便下“号令”,要让事实说话,用实绩证明,不用文章长短论英雄,要用成果轻重评优劣。对于弄虚作假的,还有究其原因,揪住不放,以儆效尤。对于可复制、可推广的方子,要附上说明书和操作指南,实现批量生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长短结合、长常结合,奔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不无功而返,不返而无功,真正做到调出真情、查出实况、研出秘方、究出成果,用实打实的调查研究成果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胡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