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临时救助“雪中送炭” 兜底保障“救急解难”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临时救助“雪中送炭” 兜底保障“救急解难”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5/15 11:06: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毛集实验区夏集镇朱岗村村民王某,因肺癌入院治疗,医疗费用近20万元,经医保报销后,个人累计自付5万元。市民政部门通过共享医保部门数据,对有大额医疗费用支出人员及时进行预警。为保障王某基本生活,对其进行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8052元,同时将该户纳入农村低保A类保障。

社会救助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市民政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的殷殷嘱托,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责任落实,着力解决好城乡居民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切实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

健全工作机制,临时救助更加规范

市民政部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方便困难群众求助,纵深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切实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与乡村振兴、医保、残联等部门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换机制,充分运用市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平台,及时预警存在急难风险人员,通过线上预警、线下核查的方式将救助做在困难群众开口之前,实现了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制定《关于推广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市推广村(社区)设立“救急难”互助社,建立以政府补助、集体经济支持、社会捐赠为主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主动、精准、灵活、高效地开展“救急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1106个村(社区)已成立“救急难”互助社335家,覆盖面达30.3%。建立常态化监督指导机制,对各县区、乡镇(街道)持续开展全覆盖、多轮次的社会救助工作常态化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解决方法,并按季度下发通报、限期整改,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推动临时救助等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严格落实政策,兜底保障更加有力

科学制定标准,实现精准救助。市民政部门根据救助对象遇困类型、困难程度、刚性支出额度以及解困期限等因素,确定分类分档救助标准,原则上为我市低保月保障标准的2至12倍;对遭遇重大困难的家庭或个人,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将救助标准提高到我市低保月保障标准的24倍。2022年以来,全市共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430万元,惠及5581名困难群众,人均救助水平为2562元,高出全省人均救助水平;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为58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73.2万元。

关注重点人群,实现主动救助。市民政部门加大摸排力度,精准掌握辖区内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的家庭或个人,根据困难程度及时给予主动救助。发挥“前置”过渡功能,密切关注辖区内居民在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360大病筹等个人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上发布的求助信息,主动对接求助人,视情先行救助,及时缓解其突发性困难。发挥“后置”衔接功能,向医保部门提取医疗救助数据进行比对,对经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之后医疗费用较大困难人员,通过电话、上门等形式指导其提交申请材料,为其办理临时救助,有效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2022年以来,全市共帮助986名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较大的困难群众申办、发放临时救助金299.2万元。

优化审核程序,实现及时救助。市民政部门主动精简救助申报材料,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可以查询到的信息,不再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相关材料;全面建立备用金制度,根据乡镇(街道)人口规模,先行下拨3至5万元备用金并适时补充,对救助金额在我市低保月保障标准4倍以下的临时救助,授予乡镇(街道)直接救助权限;根据救助对象急难情形,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并在急难情况缓解后,补齐相关手续;突破户籍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或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实施临时救助,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走上“快车道”,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解难”作用。2022年以来,我市乡镇(街道)直接为3623人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62.8万元。

丰富救助形式,关爱服务更加温暖

市民政部门积极推行“跟进救助”,采取“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方式,对困难群众实施临时救助后,跟进了解受助群众的家庭生活改善状况,对生活仍然存在较大困难的,及时协调提供转办服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或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救助条件的,及时帮助困难群众进行申请或者向相关部门转办,确保救助不断档、政策不留白。开展形式多样“温情救助”,根据救助对象基本生活需要,发放衣物、被褥、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2022年我市疫情期间累计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物资51.6万元。实施亲情化“关爱救助”,2023年初筹集资金30万元,为分散居住的特困人员每人送上一个装有酒精、口罩、体温计、常用药物等物资的“健康防疫包”,最大程度保障特殊困难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陈鹏飞)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