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淮畔幽兰”竞芳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畔幽兰”竞芳菲
【字体: 】 发布时间:2023/4/4 12:35:0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仲春,乍暖还寒。

3月28日清晨6时许,吕薇起床、洗漱,匆匆吃过早餐,骑上电动车赶往集合地,登上大巴车,和其他演员一道向乡村进发。

“这段时间,每天都是这样,今天是今年送文化下乡的第11场演出,地点是岳张集镇的前岗村,那里的村民们都在等着哩。”吕薇一边化着妆,一边和记者说。

吕薇是一名90后,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台花鼓灯新生代的佼佼者,如今已成为凤台花鼓灯艺术团副团长,并被列为淮南市“文化名家”培养对象。

在乡道上颠簸了50多分钟,终于到了前岗村。大家七手八脚地搬道具、搭舞台,村民们也都陆续聚拢而来。锣鼓锵锵、春风漾漾,一个兰花指,一记颤颠抖,将花鼓灯舞蹈的经典动作演绎得美入骨髓,不时博得台下阵阵掌声。

一段花鼓灯传统舞蹈《新花场》下来,吕薇和演员们已气喘吁吁。吕薇说,花鼓灯舞蹈里角色繁多,分工也较为细致,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演出时,鼓架子往往还要把兰花扛在肩上,要比兰花们累得多。

锣鼓一响,兰花和鼓架子们轮番登场。《凤登台》《家乡美》《欢腾的故乡》等花鼓灯舞蹈陆续登场,给村民们带来一场形式活泼、色彩饱满的视觉盛宴。

“还是我们花鼓灯看着好,够味!”岳张集镇前岗村村民高丽激动地说。

“一天下来,我们至少要跑两个村,中午时间很紧张,我们就在附近超市里,买方便面泡着吃。但能够让花鼓灯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苦点、累点都值得。”吕薇告诉记者。

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相传最早起源于夏代,至宋朝时,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作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清朝初期,花鼓灯艺术得到迅速繁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曾写下《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来,花鼓灯艺术迎来了高峰期,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市、县的播布区。

凤台花鼓灯,作为花鼓灯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其典型动作“三掉弯”又名“三道弯”,强调腰部的扭动,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因此,凤台县也被评为“中国花鼓灯之乡”,每年送文化下乡,花鼓灯舞蹈成为必选项。

近年来,凤台县始终把挖掘、继承、宣传、提高花鼓灯艺术作为自身的责任,依托花鼓灯艺术团和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在传统花鼓灯元素的整理、提炼上,力求保护其原有的艺术风格,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作品创作,在不失传统色彩的基础上又添入了新的创新模式,其代表性舞蹈《瞧这帮鼓架子》《千里长淮一条线》《兰花嫂》《鼓乡俏媳妇》《板凳龙》等,不仅在国内舞台上频频亮相,同时又把花鼓灯推向了国际舞台,并出访新加坡、阿联酋、美国、塞尔维亚、泰国、埃及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演出,得到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凤台花鼓灯艺术团也被纳入第二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为解决非遗文化传承中普遍存在的“人走技失”“后继乏人”难题,将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凤台县接续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将“一团一校”作为文化大县建设的重要抓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积极为花鼓灯搭建展示表演平台,并在安徽陈派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凤台县新集镇陈巷村落成投用了我省首家花鼓灯村史馆,进一步让非遗文化走入千家万户,让人民群众在非遗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特别是“非遗”传承上,该县注重传帮带作用。在凤台花鼓灯艺术团多功能演出厅,记者看到,年届八旬的国家非物质遗产花鼓灯艺术传承人邓红、张士根走上舞台,点拨青年演员的细节动作,并现场跳上一段,演示给他们看。

“邓老师和张老师就是我们的宝,虽然年岁高了,但一有时间,他们就会来到团里走走看看,现场指导教学。”凤台花鼓灯艺术团负责人说。

如今在凤台县各个村级文化中心,花鼓灯更是舞台上的主力军。凤台县通过汇报演出、巡演、送文化下乡等形式,把花鼓灯送到百姓身边,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活跃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讯员 徐艳友 记者 刘银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