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县双桥镇大郢村,有块高出周边田地三四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高台,被称为斗鸡台。
公元前241年,为躲避秦军的锋芒,楚考烈王在黄歇的建议下迁都寿春,寿春即为今日的寿县。故民间传说称,斗鸡台为楚王斗鸡台。斗鸡这种民间娱乐活动历史悠久,以唐代最盛。用斗鸡这种游戏作为地名,在国内称斗鸡台的地名有多处。这种专门用于竞赛和娱乐的斗鸡颇为著名,人们饲养擅长搏击、天性好斗的雄鸡,将其用来进行竞赛和娱乐。
作为楚国晚期的最后一座都城,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1934年冬,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李景聃、王湘前往寿县,在李景聃之行后,寿县斗鸡台等新石器时代的台型遗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82年秋,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在此试掘,发现有陶器、石器、铜器、骨器和大量卜骨等,显示其文化内涵丰富,器物特征明显,出土文物所属时代可跨越上至龙山文化时期,下至商周时代。在出土的文物中,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物遗存特别丰富。现今,斗鸡台的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统的陶片分布。斗鸡台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遗址。斗鸡台遗址为典型的台地型遗址,以寿县斗鸡台遗址而命名的“斗鸡台文化”作为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代表,学界对其基本内涵、文化分期、源流谱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仍在深化。
夏商时期的寿县属于淮夷旧邦,夏禹定九州时属扬州,殷商如其制。东周时期为州来国,楚人东进江淮之初,成为楚之附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楚、吴、蔡、越诸国在江淮地区长期博弈的重点区域,多元文化在此不断碰撞交融,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逐步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同时,斗鸡台文化面貌是淮河流域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代表,也是淮夷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寿县的楚文化博物馆,可见斗鸡台遗址出土的陶网坠、陶纺轮、绳纹敛口陶罐等陶器,石箭簇、石镰、石斧等石器,还有战国时期使用的骨器,这些骨器用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古人常进行一些祭祀活动,祭祀中,巫师用火烧骨器,火烧后的骨器正面会出现一些纹饰,通过纹饰来判断战事的吉凶。这些器物都生动展现了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斗鸡台出土的黑陶符合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中“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的特征,亦可作推断:寿县斗鸡台,并非楚王之斗鸡娱乐之场所,而是更早时古人祭祀的场所。(黄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