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记者来到潘集区泥河镇店集村采访,看到许多村民房前屋后都种植了板栗树。“这些板栗树是今年春季种下的,目前长势良好,孕育着我家增收致富的‘金果果’。”村民李瑞青告诉记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潘集区泥河镇店集村工作队将特色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致富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板栗种植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努力实现产业兴、农民富。
实地走访调研,发现“致富经”
2021年6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队正式入驻潘集区泥河镇店集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驻村后,工作队发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走访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共谋乡村振兴大计。
工作队队员在走访门东村村民李传江时,了解到他的一个致富“秘籍”。李传江是六安市霍山县人,他将家乡的板栗树带到了店集村,利用零散土地种了10棵板栗树。10棵板栗树,每棵每年收入约200元,10棵每年收入就是2000元。“板栗种植简单,房前屋后、道路两旁都能种植,而且不用投入太多精力管理!”李传江告诉工作队队员,板栗树不仅病虫害少,而且耐旱,随着树龄的增长,产量也是逐年增长,盛果期一般在60至70年,是促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产业的好选择。
李传江的“致富经”,拓宽了工作队的发展思路,若是能推广开来,引导群众种植板栗树,那么就能给群众带来稳定的可持续收入。
开展科学论证,算好“三笔账”
工作队在确定引入板栗树的发展思路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心算好“三笔账”,即经济账、生态账和环境账,既能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又能净化房前屋后的环境,还能美化绿化村庄,可谓一举多得,于是付诸行动,开展可行性论证。
工作队多次找到李传江,深入探讨板栗树种植的可能性,询问天气、环境是否适合种植板栗树;把市林业局、市绿化办专家请到店集村,为板栗树种植“把脉”;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等20余人前往八公山闪顺章农业合作社学习考察,向省人大代表、板栗树种植大户闪顺章学习取经,详细了解板栗种植的技术规范和经济效益。大家现场看到挂满枝头的板栗,坚定了种植板栗树的决心。
多方筹措资金,种下“致富树”
种植板栗树,需要资金。资金从何处来?工作队主动向市林业局求援,市林业局主要领导听取项目情况介绍后,当即表示支持。2022年春季,工作队与市林业局绿化办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八公山闪顺章农业合作社,投入资金5万元,订购了10000株优质板栗品种——红油栗。
板栗树苗采购归来后,工作队和村“两委”立即组织群众进行种植。种植坚持三个原则,即免费发放、群众自愿原则,不占用耕地原则和不毁林种植原则,积极引领群众进行“四旁”种植,即在宅旁(房前屋后)、村旁、路旁、水旁科学种植,共计种下5000棵板栗树,起到了绿化村庄、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及护路、护堤等作用。同时,将5000棵板栗树赠送给市发改委、市档案局、市电信局驻村工作队,带动代庙、杨柳等4个村种植板栗,让板栗树扎根在潘集大地上。“板栗树预期三至四年结果,盛果期每株每年可产生效益200元,持续期长达70年左右,为店集村民种下了‘绿色银行’”。工作队副队长刘宇翔告诉记者。
店集村种植板栗树的探索与实践,吸引市林业局驻凤台县工作队到村学习,也在村里种下了2000棵板栗苗,可谓是“一花引来百花开”,产生了辐射效应,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动力。(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