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脱贫攻坚一线报道 > 颗粒归仓稳住脱贫 贫贫相助美了人心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颗粒归仓稳住脱贫 贫贫相助美了人心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6/10 8:18:3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6月的夏日,烈日炎炎,麦浪滚滚。记者看到,毛集实验区夏集镇尹余村的麦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间穿梭,裹挟着阵阵麦香,成为最美丽的风景线。村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或机收车拉,或刀割肩扛,保证颗粒归仓,村民们喜上眉梢。

可贫困户黄书良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家3口人,种了6亩地,看似农活不重,但74岁的黄书良和其妻子、弟弟都患有视力残疾,即使收割机收在地头,“颗粒归仓”对他家来说也是困难重重。眼看麦子已经成熟,瞅着邻居们都忙着收麦子,自家却没有人手干活,老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连日来愁眉不展。

正当老黄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帮扶责任人——该镇党委副书记祝猛领着老黄的“新亲戚”——同村贫困户黄德保领来的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不到3个小时,老黄家6亩多的麦子就收割完毕,还帮着运到他家里。

“要不是你们帮忙,俺的麦子不知啥时候才能收到家呢。”老黄拉着祝猛的手再三表示感谢。

“不能让一个贫困户的麦子抛洒在地里,如果真的那样了,咱党员干部的脸往哪搁呢?”祝猛告诉记者,整个麦收时节,村里组织6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帮助家中有困难的贫困户及时收割小麦,确保颗粒归仓。这种“贫贫相助”的形式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

黄德保说:“俺也是贫困户,农村人有的是力气,能帮助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觉得这样可有意义了。”

“除了午秋二季帮助弱劳力、无劳力的贫困户收割粮食外,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美丽家园行动’,一方面为失能家庭打扫卫生,一方面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效果很好。”祝猛介绍,参与劳动的贫困群众采取“积分制”,每年统计积分换取报酬,“贫贫相助”既让他们能参与劳动有“存在感”,也让他们获得收入有“获得感”。

“从全市脱贫攻坚任务情况来看,目前‘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解决难度不大,脱贫不是问题。但在攻坚战役中,失能、半失能贫困户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如果从收入指标上看,他们基本上享受低保、残补,完全达到脱贫线。然而,生活无人照料、家中环境卫生差,脱贫后生活质量不高、精神面貌不佳等问题却扎扎实实摆在那里,回避不掉。

为此,毛集实验区探索推行了“贫贫相助”活动: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贫困户温暖贫困户。一年多来,“贫贫相助”正如一颗颗种子在焦岗湖畔生根发芽,26位贫困群众参与其中,温暖着72户失能、半失能贫困户的心,同时也激发了像黄德保、马秀珍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致富信心。

家住毛集实验区梁庵社区的贫困户马秀珍是“贫贫相助”家政服务队的队员,她主要负责5户失能、半失能老人家中的环境卫生和生活照料。

梁庵社区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遴选出手勤体健、吃苦耐劳、群众口碑好的人员,以村级公益性岗位设置方式,组建“贫贫相助”家政服务队,主要工作是为该村33户失能、半失能贫困户采取定期上门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整理家务、聊天谈心等方式来改善失能和半失能贫困户人居环境、精神面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脱贫成效。家政服务人员工资按月打卡支付,从村集体光伏电站收益分配中支出。

该村于2019年5月20日召开村两委会,按照品德至上、公平竞争、自愿报名、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把关审定原则,分片遴选出马秀珍等6位贫困人口组建家政服务队,并签订家政服务招工协议书。 协议规定,服务人员每月不少于4次入户打扫卫生,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月工资300元,按月打卡支付,根据情况上浮。

“年龄大了,家里也离不开我。现在能为别人打扫打扫卫生,做点自己能干的事,还能和他们(帮助对象)说说话,感觉自己还有用。” 马秀珍觉得自己能用双手获得报酬,比在家等着救助,更有意义、更有尊严。

“亲帮亲,穷帮穷,活动体量不大,但意义重大。”毛集扶贫办负责人介绍,通过活动开展,首先能解决人居环境差问题,有效提升了脱贫户的精神面貌,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其次,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和增收。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标准计算,一个贫困人口工作一年即可保证脱贫成色。

“脱贫到了攻营拔寨的关键时刻,真正消除贫困,势必也要预防不以‘贫’为耻的贫困心理。”市扶贫办负责人告诉我们,毛集实验区“贫贫相助”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物质脱贫后,精神贫困问题的有益探索,对全市其他地方都有积极借鉴意义。不仅增强了党组织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更是树立了鲜明的导向,坚决杜绝“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贫困文化。扶贫先扶志,就是让贫困户自己振作起来,学技术、学经营、勤劳作、善持家,政府帮一把,自己蹬一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熊文田)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