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我与淮南日报”征文 > 我的良师益友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我的良师益友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19 9:26: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淮南日报》,作为淮南市的党报,对我的影响是久远的,深厚的。我还是一名青年教师的时候,就对《淮南日报》情有独钟。那时候电视、电脑还不普及,智能手机和网络更是没有。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各种新鲜事儿,大都来自于学校订的为数不多的报刊杂志。工作之余,我总会打开报刊,为自己的大脑换一换“新鲜空气”。由于当时工作压力较大,关心最多的还是国家出台了哪些新的教育改革政策和关乎教育、教师的法令法规。尽管自己很早就有文学梦,但是迫于生计,一直未能真正拿起笔来去实践自己的梦想。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浏览《淮南日报》,在副刊版面,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于我的眼前:张景陆。他是我小学和初中同学。十七岁那年初中还没毕业,他参了军,去上海当了一名武警战士。前几年我们还有书信联系,后来就渐渐很少有对方的信息了。

受他的影响,我也尝试着写一些心情文字,向报刊投稿,当然,首选就是本市的《淮南日报》,记得在《淮南日报》副刊发表的第一篇文字,是一首歌颂党的生日的现代诗《七月之歌》,紧接着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散文《兄弟英勇杀鬼子》,再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几十篇有关淮南境内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的传说故事等等。随后就是大量的外出采风活动的游记散文。开始一直署名胡焕亮,可能是出于编辑老师的考虑,她们建议我多取几个名字,于是就有了“淮上老骥”、“州来一夫”等笔名。最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我也会常常使用这几个名字。

由于长期给《淮南日报》投稿,有机缘参加报社组织的相关活动,很幸运的结识了不少编辑老师和市内文友,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见识了许多市内外的名家高手,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对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大有裨益。是《淮南日报》这个平台,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的眼界看得更远更广。二十多年来,我先后在国内外大小近百家刊物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故事、人物传记等多种体裁一百多万字,其中《再游九华圣地》发表在澳洲一家杂志;《烟雨彭城》发表于美国一家杂志。多次应邀请参加各地的文学创作、研讨交流会议,并在不同规模、档次的征文比赛中,夺得奖项。同时先后加入了省市级、国家级的一些文学组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在报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广大读者的关注与支持下,《淮南日报》广开栏目,内容越来越丰富生动,可读性越来越强,成了淮南市党和政府不可多得的喉舌。相信,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淮南日报》将会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为大淮南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淮南日报》,您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永远感恩于您!(胡焕亮)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