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我与淮南日报”征文 > 一份深沉的文化情缘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一份深沉的文化情缘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2/19 10:08:2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与《淮南日报》结缘,是我与淮南市结缘的自然结果。

不知不觉间,从大学毕业工作至今,自己已在这座淮河之滨的楚汉之都、能源城市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远离家乡,与这座从未到过的城市结下深缘,不可不谓是命运的奇妙安排。

也正是由于身处淮南市,开始自己的学术教学生涯,所以才会有以后和《淮南日报》有幸进而结缘的可贵机遇。

记得最早是在2013年,偶然的冲动之下,第一次将两首短小的诗作投给《淮南日报》的文学副刊。事后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甚至都差点儿忘记了曾经投稿的举动,直到有一天也是偶然之中翻阅单位资料室订阅的报刊时,意外地发现了自己所投的那两首小诗。一时之间,幸福满溢心中……

虽然此后因为专心从事学术教学工作,再未有暇向《淮南日报》投递过文学作品,但第一次诗作刊发的美好经历却深深烙印在记忆深处。

人生中的机缘总是那么奇妙!未曾想,2017年时,顺应淮南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我有幸连续两次“被约稿”,发挥自己的学术研究专长,为《淮南日报》的理论版撰写“淮南子文化”文章,尽一己绵薄之力,为这座工作生活于其中的城市有力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而摇旗呐喊。这次文章的连续刊发,让我与《淮南日报》之间不仅有着以往的文学情缘,更开始产生了新的学术情缘,也让我对这份城市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真正形成了内在的文化情感,从此愈来愈关注它的发展变化与不断进步。

随着学术研究工作的日益深入,2019年以来,因为深切感受到有必要将自己研究淮南历史文化的成果以及日常人生思考的心得体会贡献于城市文化发展之中,使之与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相融合,更好地为建设“文化淮南、美好淮南”尽到一位普通学者与文化工作者的责任,由此开始努力尝试撰写短小精悍的理论文章和文化随笔,坚持常态化地投稿《淮南日报》。

非常幸运的是,自己所写的十余篇文章先后都得到在《淮南日报》刊发的宝贵机会,这让我倍感鼓励,也由衷感激!对自己而言,这不仅仅是由于文章获得刊发,更是由于看到了将自身学术研究工作与城市文化建设紧密关联起来的一条崭新之路。

我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与淮南历史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甚至属于其中最富有地方特色和标志意义的内容。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淮南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这既是对自身学术研究工作的有益拓展,也是对生活于其间的这座城市理应尽到的一种文化责任。

近二十年的人生结缘,已让我对淮南市与淮南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文化情感,而与《淮南日报》的结缘,更是为我向淮南城市文化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搭建起了不可或缺的人生桥梁!

回首过往,虽然自己与《淮南日报》结缘的时间不算太长,但也已有七年的时间,亦可算是一位“老作者”了。在这“七年之缘”中,我愈益深切地感受与认识到:与《淮南日报》结缘,就是同淮南历史文化结缘,就是同淮南城市文化与时俱进的繁荣发展结缘,正是在相互紧密的“结缘”里,自己真正拥有了一份深沉而宝贵的文化情缘,成为新时代建设“文化淮南,美好淮南”的历史参与者。

与《淮南日报》结缘,是我人生中的幸运!这种幸运,深深植根于这方深受汤汤淮水润泽,楚风汉韵熏染的沃野热土。人生有此幸运,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幸福!(高旭)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