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我们的节日·中秋(网络中国节·中秋) > 把传统“仪式感”归还中秋节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把传统“仪式感”归还中秋节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9/12 9:40:4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适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秋之夜,意味着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饮酒,甚至还有玩火把、吃“糖轱辘”馍等具有“仪式感”的习俗,这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关于“家”的记忆。

“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在关于“家”的记忆里,中秋是一个相互思念的节日,时间短暂,思念却很长;中秋也是一个全家团圆的节日,期盼很长,相聚总匆忙。正因为这思念和团圆,我们的生活显得庄重,也更有意义。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秋节一如其他很多传统节日,“仪式感”在慢慢淡化,有些地方似乎变为“月饼节”,甚或商家“促销节”。

“传统美食,只是节日的一种物质承载形式,并不是过节的全部。”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从古至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除记录时节功能外,还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价值、情感内涵和需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为什么要赏月、拜月、吃月饼等,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是在涵养家国情怀。这样的仪式并不复杂,却让一代又一代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中秋。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一张回家车票里的急切,几百公里高速路上的奔驰,那一轮圆月里,注满的是浓浓的人伦情义;阖家幸福的小确幸,家国兴旺的大团圆,这一美好愿景里,沉淀着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深层精神资源。

团圆中秋的“仪式感”,让传统文化照亮了家国情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团圆,是皓月当空下对家族文化的濡染、对家国情怀的致敬。”“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对祖国的热爱,推动着国家富强一步步从梦想走进现实。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凝聚民族、国家、社会的人心,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过好中秋节,弘扬节日文化,不管吟诵诗词经典,抑或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以传承优秀历史传统,还能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激励和引领更多的民众爱家爱国。

团圆中秋的“仪式感”,也需要赋予时代新的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如今这个生活瞬息万变、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节日新传统。比如,当前我市广泛开展的中秋节走访慰问贫困户活动,让贫困人口在佳节里感受到扶贫干部的一片真情;中秋文化进校园活动,小朋友们做灯笼、穿汉服,体验中秋传统民俗;以及中秋诗词朗诵比赛活动、各种节日送爱心活动等,既营造了人月两圆、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也让传统文化的魅力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活力。

当然,“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节日期间,是对干部作风的重要检验。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都在大兴节俭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拥护。

中秋节,不妨多一些“仪式感”,在仪式中感受赓续不绝的情怀、感念和文化,体验绵延千古的习俗、活动和历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唤醒一代又一代人内心的记忆与美好,提振我们奋发向上的澎湃精神力量!(张昌涛)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