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第三季) > 春申君与楚考烈王的尔汝之交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春申君与楚考烈王的尔汝之交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9/4 9:24:2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春申君黄歇和楚考烈王熊完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也是一对骇人视听的亘古奇人。一个是高爵显位、权倾朝野的楚国大臣,一个是屈一人下、伸万人上的楚国君主,俩人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洪流中,身不由己地将个人命运和于家为国纠缠在一起,在漫长的交集、碰撞和共事过程中,君臣之间冲破纲常名教的樊篱,产生并建立起了情同手足、水乳交融的深厚友情。

公元前298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楚国。以辩才出众闻名的黄歇,立刻上书秦昭王,晓之以理,察之利弊,最终成功说服秦昭王。于是,秦王下令阻止白起出征,又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国。黄歇接受盟约回到楚国后,楚顷襄王为表示诚意,便派遣黄歇和太子熊完作为人质去到秦国。在秦国当人质的10年里,黄歇无微不至地侍奉着太子的饮食起居,俩人的关系超越左徒和东宫的职位界线和支配与从属的主仆鸿沟,相互依赖,相互信任,逐步发展成无话不谈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兄弟。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身染重病,秦国却不同意太子熊完回到楚国。太子熊完听从了黄歇的安排,换掉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顺利出关。黄歇自己则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黄歇用偷梁换柱的计策,以命相抵送主归,自己也从虎口死里逃生。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这次在秦国的生死经历,让太子熊完进一步看清了黄歇的人格品质,对黄歇更是敬佩有加、情深义重。黄歇和太子熊完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公元前262年,为感谢黄歇的救命之恩,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河以北十二县(今河南信阳至江苏江阴地区)为封地。

春申君黄歇为报答楚考烈王的知遇之恩,尽心竭力辅佐楚王。他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以及长期积累的人脉资源,采取联合中原各诸侯国的策略,与秦国周旋,一度重现楚国强盛时期的风采。通过援赵灭鲁,黄歇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从“楚益弱”到“楚复强”,用了8年时间,春申君黄歇功不可没。楚考烈王为有黄歇这样的宰相辅国持权而暗自庆幸,黄歇也为有楚考烈王这样君王赏识自己而深感荣幸。渐渐地,俩人成为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朋友,共同为楚国的图强霸业,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黄歇受封后,选中依山傍水的寿春城这块风水宝地,开始正式经营西南小城。经过14年的兴建,最终建成占地总面积达26.35平方公里的寿春城,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成为春秋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大都市。

寿春城建成时,正是楚国与秦国争霸交战最为激烈的时期。春申君黄歇深谋远虑,为楚国迁都及早做好准备。秦国步步紧逼,形势对楚国十分不利,黄歇遂向楚考烈王提出“迁徙都寿春”之议,立即得到楚王的赞同。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寿春,命曰郢”。《汉书·地理志》九江郡寿春邑下自注云:“楚考烈王自陈(今河南淮阳县)徙此”,后记又说:“后秦又击楚,徙寿春。”

帮助楚考烈王完成迁都任务后,春申君黄歇深明大义,从楚国的江山社稷着想,请求楚王改封于吴,开发江东,楚王答应了他。公元前248年,已经六十多岁的春申君黄歇献出楚王赐与的淮北地十二县,来到江东,在原吴都(今江苏苏州)城址修建城址,作为自己的都邑。同时,为发展农业,使江东城邑免受水患,他带领民众兴修水利,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其中以开浚黄歇浦(黄浦江)最为著名,春申君成为上海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名人。(楚仁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