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厚积薄发发展动能集聚有力,蓝图绘就撸起袖子追赶跨越!
知其所在,才能明其所往;研判形势,更能明晰定位。站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压力与挑战并存,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淮南市的战略目标更加坚定、转型路径更加清晰、发展更加蹄疾步稳。
园区突进,汇聚转型发展后劲
园区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更是淮南转型发展的后劲所在!立足已有工业基础,我市将9个开发区整合为6个经济开发区,加快形成了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恒大集团、英联集团、唐人神集团……一批世界500强和上市企业先后签约落户新桥国际产业园,为寿县经济开发区的良性发展铆足了后劲。截至目前,新桥国际产业园已引进协议投资近600亿元,签约入驻企业达200家。
陕汽重卡专用车配套产业园、万向轴承智能制造产业园、合肥工投现代制造业及双创平台等15个项目签约,总投资47.95亿元;万向轴承智能制造产业园等8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国药集团医药产业基地(二期)综合制剂车间等4个项目竣工……淮南经开区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29.53%。
随着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打通全流程,煤化工园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围绕煤化工产业链,煤化工园区先后签约了碳四碳五碳九综合利用及苯乙烯、现代高分子材料等20余个项目。
淮南高新区完善机制促招商,领导带头抓招商,积极探索实施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上半年招商引资到位内资额60亿元,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21亿元。
上半年,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6%,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5.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5%,较去年同期增长2.4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撑起转型发展的脊梁
绿洲森工(淮南)有限公司、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产值过1亿元,增幅分别为34.2%、10.9%、26.28%……上半年,全市34个规上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长面达73.5%,工业产销率98.3%,比去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
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我市编制了《淮南市2019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狠抓产业项目引进,聚焦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高端金属制造、陕汽及其配套、煤矿开发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百亿产业,总投资1.1亿元的旺贝源饲料生产项目已成功签约并开工建设。
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0.2亿元,同比增长14.5%,居全省第2位,实现利润总额48.4亿元,同比增长30.4%,居全省第3位。
紧盯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的年度目标,我市以工业企业培育库为基础,坚持重点培育、进度倒排、序时跟进,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升规一批,做到动态管理、压茬推进,2019年度已完成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8户。
同时,我市建立工业企业培育库,目前纳入规上企业培育库企业共计160户,其中,新建新投产企业94户,小升规企业66户。针对企业项目建设和升规申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我市各部门联动进行指导帮扶。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693户。
疏通血脉,民营企业活力迸发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微不足道”到不可或缺的发展历程,我市民营经济正随着环境的优化不断发展。
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地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劲头,壮大企业运营的资金“血脉”,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不断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生长”的环境。
我市不断强化银企对接,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中小企业。2019年以来,举办4场银企对接活动,达成融资近85亿元,有力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通过强化直接融资,我市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1-6月份,全市实现直接融资105亿元,较去年同期多37.8亿元。全市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61家,其中科创板挂牌企业26家。
我市强化金融创新,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行淮南市分行创新推出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小微快贷”,累计支持小微企业1213户,累计发放金额7.16亿元。通商银行、寿县农商行和凤台农商行向企业发放“商标专利权质押贷款”3535万元,“林权质押贷款”1.02亿元。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一系列的“政策套餐”,民营小微企业贷款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贷款增长8.1%,小微企业贷款增长7.8%,分别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2.4个百分点。
融入长三角,国家战略带来红利勃发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合肥都市圈……一个个重大战略规划,让我市“左右逢源”。
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更广深度主动承接长三角经济辐射、产业转移,在项目谋划、开工、建设、达产各环节全面提速,推动淮南迈上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
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市编制了《淮南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讨论稿)》,谋划了江淮航运枢纽(淮南)临港区等项目,建立了1800亿元的项目库。
目前,被称为安徽版“南水北调”的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正在全线推进,引江济淮淮南段工程涉及河渠工程总长93.53公里。上半年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5.64亿元。
淮南将借此通江达海,踏上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带动航运交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相关特色产业发展,梦圆江淮运河。
从产业转移,到项目投资,淮南与长三角的融合度越来越高。目前,沪苏浙来淮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增长44.56%,总量占全市的36.78%,同比提高11.16个百分点。
承载着诸多积极因素,我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补齐短板、做足优势,站在新的起点上,布局起阵,铆足后劲,朝着新的目标奋力前行。(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