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第三季) > 化民成俗唱大风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化民成俗唱大风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7/29 8:43:24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寿县节气民俗文化管窥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尤以节气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异习殊俗,薪火相承,绵延不息。

吃夏至面和盘伏。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90°(夏至点)开始。《白虎通·日月》中记载:“夏节(端午节)昼长,冬节(长至节)夜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崔灵恩在《汉学堂经解·三礼义宗》中云:“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之始至,三以明阳之北至。故谓之至。”夏至,是“阳极阴长当长阳”的季节,也是民间的重要节日之一,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相关的仪式。在这一天,寿县民间有着吃夏至面的传统习俗,多年来一有流传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蕃秀之际夏三月,养生在“夏长”。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寿县民间普遍有“夏至饮食面为首”的传统养身观念,觉得夏季多吃面对健康很有益处。尤以面条为最佳。中医认为,面条味甘、性温,能够补虚养气,长时间食用可使人肌肉结实,养肠胃,增强气力,有助于五脏。夏季多吃面条,对人体是非常好的。每年夏至这一天,寿县民间家家都要吃上一顿面条,据说有“辟恶”之意。面条有肉丝面、青菜面、三鲜面、凉面、阳春面等,品种丰富,各取所需。

夏至来,伏天到。三伏时节光照强烈,暑气极盛,“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是一年中的极热季节。在伏天里,寿县民间有盘伏的传统习俗。对农民来说,盘伏是伏天必做的大事,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每年入伏天气晴好时,家家户户不约而同地都要把屋子里的粮食、衣服等物品,能搬的尽量搬出来,统统放在太阳底下暴晒。这样,衣服才不会发生霉变生虫,粮食也保存的更长久。盘伏习俗不仅在农村广泛流行,现在在县城、集镇一般家庭中,每年伏天都有盘伏的习惯,渐成风俗,遍及城乡。

玩火把和摸秋。秋分亦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径180°(秋分点)开始。班倬仔在《怨歌行》中有“常恐秋节(中秋节)至,凉风夺炎热”的描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期间适逢中秋佳节,寿县民间一直流行着玩火把和摸秋的传统习俗。

容平之际秋三月,养生在“秋收”。中秋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到唐代,中秋节成了固定的节日,延续至今。“八月中秋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在中秋节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寿县民间众多家庭在露天的地方设案,将月饼、石榴、大枣等瓜果供在桌案上拜月。

除了赏月吃月饼外,寿县民间特别在农村,还有中秋节晚上玩火把和摸秋的习俗。每当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农村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子们都在跃跃欲试,赶制火把,提前做好准备。火把原料就地取材,一般用秫秸秆或麻秸秆包揽着碎草、稻壳、麦穰等填料,外面再用稻草绳、山芋藤茎等捆扎起来,一个三四米长的火把就制作完成了。到了中秋夜晚,与家人吃过“团圆饭”之后,便齐聚到空旷地带和稻场上,一齐点燃火把,呐喊着奔向村外。一时间,田埂上星光点点,火龙逶迤,村里庄外,喊声震天,甚是壮观。玩火把的习俗,源于我们祖先对火的崇拜,他们以宗教的形式完成心理上的追求。延续至近现代,已经成为人们驱邪避灾、庆祝丰收的习俗。

到了中秋深夜子时之后,火把已经燃烧得差不多了,人们才开始陆续返回。这个时候,还有一件事情要做,每个人都要随意从任何人家的地里摘取一些庄稼的果实回家,寿县民间叫做“摸秋”。这种行为不会被主人责怪,因为“摸秋不算偷”,有些人家还对这种行为表示欢迎。据说,摸秋的人可保来年不患眼疾。

“坤维以文瑞,民俗本柔淑。”寿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气民俗文化大县,节气民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正是这种节气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寿县节气民俗文化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寿县节气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寿县乃至淮南人民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楚仁君)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