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走到田家庵淮滨路东首,心里不由自主就想起,昔日曾坐落在这里的体育场。
这个体育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兴建的。这是家乡最早建成的体育场,因为建得早,相对于以后陆续兴建的几个体育场,人们叫它老体育场。我最早走进老体育场,是上世纪50年代末。
记忆中老体育场大门坐南朝北,砖石相砌高高的大门上,有“淮南市人民体育场”八个大字。体育场大门两侧各栽有一排一人多高的围墙刺树。秋天的时候,便有乒乓球般大小,淡黄色的果儿,点缀在碧绿的刺叶间,老远就能见到这别样的景致。
那时,我第一次是跟着大爷家的哥去老体育场的。哥当时在淮南三中读初二,他身体素质极好,是学校出了名的体育“尖子”。我曾见到他保存的国家二级“劳卫制”证书和证章。我记得进大门往西有一排灰砖黛瓦的平房,当时这里是淮南市青少年业余体校。那时哥被抽到体校急训,专攻田径100米、200米和400米项目。
老体育场进门朝东走,有一个小健身场,里面有爬杆和单、双杠之类的健身器材。那天我走到爬杆下,抬头看到这高高笔直的爬杆,想着自己上学的田一小还没有这“玩意儿”,兴趣来了双手就一抓,靠着小小背力换手,竟也不费多大力气就爬到4米高的顶端,我在上面听到哥的掌声。
健身场南边建有400米的煤渣灰跑道,跑道中间有足球场,西边有篮球场和几张乒乓球台桌。哥就在煤渣灰跑道上训练,我看到有两位教练,一个在西边喊:“各就各位,预备。”就听到“叭”的一声发令枪响了,东边教练急按下秒表,哥穿着跑鞋像匹脱缰的野马。那天他100米跑11秒40,我记得他当时对我说:“那几年国内百米赛,最好成绩是10秒20左右。”哥仅差1秒20。
从那以后我便常在下午放学后到老体育场,玩爬杆、单、双杠,更有意思的是去看哥急训。哥在进步,我高兴的时候,没想到第二年,哥从“校门”走进“营门”,他穿上戎装,参军到部队去了。哥最终没有成为参赛运动员,但他们的业余体校同学中出了个丁照芳。1958年,丁照芳从体校选入安徽省体操队,同年她在第一届全运会上,荣获女子技巧单跳冠军,多年来一直为家乡人民引以为傲。
时光荏苒。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区居民住宅小区的南移,老体育场像是完成了四十年汇聚一场的精彩演出结束,最后缓缓落下了时光的大幕。1996年,在家乡的人民南路“马岗头”,建了座新的体育场,有一个能容纳2万观众看台田径场,在这里先后多次举办省、市级各项体育比赛。1996年9月15日,还在这刚投入使用的体育场里,举办了豆腐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以后还陆续举办了十几届。记得那时我还和单位同事们,有好几年都结队去体育场,坐在看台上观看豆腐文化节文艺演出,高潮迭起,掌声笑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至今还记忆犹新。
进入了新世纪,家乡又在朝阳路和广场路口,新建了一个集体育馆、训练馆、展示厅和群众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体育中心,现在是民生体育场。建成使用后的第三年,迎来了家乡的体育盛世。那是2008年5月29日,我早早就赶到体育场,大约上午7时许,北京2008年奥运圣火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传递仪式,时任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家乡的女儿周涛,还担任了第一棒火炬手。那时那景,至今还珍藏在心里。
不久随着高新区(山南新区)建设发展,2009年11月6日,家乡又迎来体育事业之建设盛世,山南奥林匹克公园正式开工建设。规划由橄榄球、足球、排球和篮球四个不同造型的场馆,建成后将是家乡地标性建筑群。现在的一期工程橄榄球形体育场,复工后正在加快进行看台和内部装修,体育场外部配套设施建设也同步进行。
建国70年来,家乡的体育场从当初兴建的设施简陋,只能供4000人观看的小体育场,到上世纪末建成的功能完善,能容纳2万观众看台体育场,发展到如今即将建成的新颖恢宏,比赛环境优美舒适,拥有4万多座席的橄榄球形体育场,家乡的体育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郑 进)